年份
不限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1974
1973
1972
1971
1970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1950
1948
-
再生稻肥料管理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明肥料管理、品种及其互作对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4个华中地区主推的再生稻品种为材料,设置4种肥料管理方法,分别测定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干物质生产及相关农艺性状等.[结果]相比推荐施肥对照(CK),全生育期施用再生稻专用缓释肥(SRF)使两季施肥的次数从5次减少到3次,而且产量在头季和再生季分别达8.86和6.39 t/hm2,较CK仅降低了6.2%和9.1%.SRF在头季减产主要归因于较低的结实率,而在再生季减产是每穗颖花数和总颖花数共同下降的结果.促芽肥施与不施对再生季产量没有影响.再生稻两季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主要受品种的影响,肥料处理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影响很小.相比其他3个品种,甬优4949的头季和再生季产量最高,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最好.[结论]施用专用缓释肥和省施促芽肥均能够在不大幅损失稻谷产量的同时减少施肥次数促进再生稻轻简化栽培. -
淹水条件下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田面水氮磷及COD浓度的影响
摘要:通过盆栽模拟淹水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仅秸秆泡田、覆盖、秸秆混施8 cm、秸秆混施16 cm、秸秆混施24 cm和秸秆混施30 cm共7个处理,研究在不同麦秸还田方式下,秸秆泡田耕作过程中0~60 h田面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OD)动态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混施还田处理下,上覆水总氮浓度、硝态氮浓度和COD总体呈下降趋势.仅秸秆泡田处理上覆水总氮、铵态氮、总磷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覆盖处理(P<0.05),而覆盖处理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又显著高于不同秸秆混施深度处理.不同秸秆混施深度处理的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平均浓度均表现为秸秆混施30 cm处理>秸秆混施24 cm处理>秸秆混施16 cm处理>秸秆混施8 cm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仅秸秆泡田处理和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上覆水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却显著降低了硝态氮的平均浓度;秸秆混施处理则显著提高了上覆水总氮和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对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则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应避免秸秆随意丢弃或覆盖还田,建议采用浅耕8 cm左右并延长泡田时间至2.5 d后再进行适当排水栽插,可有效减少稻季田面水径流养分流失和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
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摘要:为了探究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在水稻田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使用适期、合理用量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以35%氯虫苯甲酰胺WG和240g/L甲氧虫酰肼SC作为对照药剂,开展了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防治水稻田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的防效达93%以上;综合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处理防效值以及实际使用成本,以70%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WG应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施用1次、制剂用量为45~60g/hm2最为适宜. -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摘要: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主要来源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土壤中水分的运移和分布能够直接影响作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另外,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盐分也主要通过土壤水进行运输,所以农业灌水的合理施用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在生态水文学四水GSPAC(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大气水连续体)中,土壤水在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地下水、植物水、大气水.因此,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生态水文学的本质,还能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灌水量提供科学参考,对科学管理水肥,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
思政教育融入农学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积极开展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毕业实习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大国三农"情怀、劳动教育、奉献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中.坚持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毕业实习全过程,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和本领. -
浅谈小型露天矿山恢复治理与地质环境保护 -以安徽省太湖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例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地质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矿业发展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最终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该文以安徽省太湖县为例,对当前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露天矿山炭灰治理与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
混合式翻转课堂在植物学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其与传统课堂的本质区别在于翻转课堂是一种将线上教学与课堂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其中线上部分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该文总结了混合式翻转课堂在植物学课程中的运用效果,分析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利弊,以期为高校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
耕地损毁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耕地损毁主要包括人为损毁和自然损毁,人为损毁的主要形式有硬化、挖损、塌陷、压占和污染等,自然损毁的主要形式有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该文阐述了耕地损毁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损毁程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期为自然资源部门耕地损毁认定和损毁程度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