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水稻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水稻研究合辑

水稻研究合辑

  • 高温催芽技术对水稻种子发芽、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赵亚洲 ; 李丽 ; 李婷婷 ; 李茜 ; 丁润锁 《农业工程》 2025
    摘要:为明确高温催芽技术对水稻种子发芽、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催芽温度,加快高温催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围绕水稻种子催芽机不同温度设置开展了试验。试验设置5个催芽温度梯度处理,分别为W1(20 °C)、W2(30 °C)、W3(40 °C)、W4(50 °C)和W5(60 °C)处理,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两种种植方式。结果表明,随着催芽温度的提升,水稻种子发芽率、田间农艺性状和产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W4处理取得最大值,其发芽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为96.83%、92.89 cm、6.64 mm、2.73 g/株、385万穗/hm2、102.31粒/穗、31.24 g和8995.05 kg/hm2。因此,综合考虑不同催芽温度处理下水稻发芽情况、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推荐天津市水稻种植生产中水稻种子催芽机最佳催芽温度50 °C。
    关键词: 水稻, 高温催芽技术, 催芽机, 发芽率, 农艺性状, 产量
  • 氮钾肥适宜配比促进机直播水稻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转运及增产

    李志欣 ; 胡明明 ; 唐源 ; 王成 ; 王仲林 ; 刘涛 ; 熊莹 ; 陈凯瑞 ; 罗永恒 ; 黄兴海 ; 曹云 ; 彭政岚 ; 陈宗奎 ;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即10∶0 (K1)和5∶5 (K2);裂区为3个氮肥基∶蘖∶穗肥施用比例,即7∶3∶0 (N1)、5∶3∶2 (N2)、3∶3∶4 (N3),氮、钾肥用量均为150 kg/hm2。在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钾素含量,计算干物质和养分转运量,并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显著增加了4.44%。在齐穗期和成熟期,两年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增长了4.91%和2.61%,茎叶、茎鞘、叶干物质输出率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8.61%、7.44%、12.91%和4.12%。K2处理促进了直播稻对氮、钾素的吸收利用,穗部氮和钾两年的平均含量较K1处理分别增加了8.01%和16.04%。在K2条件下,与N1、N3处理相比,N2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56%、6.42%,1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也最高;N2处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比例分别较N1处理显著增加21.37%和10.28%,分别较N3处理增加了15.76%和7.05%;N2处理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钾积累总量和氮、钾收获指数,促进了植株对氮、钾的转运能力,氮素转运量和穗中氮增加量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7.59%和29.23%,较N3处理分别增加9.06%和18.89%,钾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8.46%和6.60%,较N3处理分别增加27.80%和24.57%。【结论】机直播水稻在等氮、钾水平下,钾肥采用基∶穗肥比例5∶5,氮肥采用基∶糵∶穗肥比例5∶3∶2的施用配比,可显著提高养分吸收总量,并有利于水稻生育后期养分和干物质向穗部的运转,进而提高氮、钾肥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增产。
    关键词: 水稻, 机直播, 氮钾运筹, 产量形成, 氮钾吸收利用
  • 远红光辐照环境水稻幼苗气孔导度模型拟合及修正

    朱梅 ; 栗昕羽 ; 刘硕硕 ; 胡晨帆 《农业工程》 2025
    摘要:为探索远红光辐照环境下水稻幼苗气孔导度模型及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开展了远红光辐照环境下两个品种水稻幼苗气体交换参数及气孔特性观测试验。选择Ball-Berry线性气孔导度半经验模型(BB模型)和最优气孔行为理论模型(USO模型),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进行设定,研究远红光辐照环境下水稻幼苗气孔导度响应,拟合光控环境气孔导度模型,引入修正光合速率对远红光环境气孔导度模型进行修正,采用相关系数(R2)、标准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对修正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修正后BB模型和USO模型模拟精度分别显著提高15.3%和8%,对光控农业水碳循环的计算和生物节水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远红光, 辐照, 水稻, 气孔导度, 修正模型
  • 2023年宝应县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高波 ; 陈书健 ; 杨呈芹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水稻是宝应县重要的粮食作物,2023年水稻全年种植面积5.52万hm2、增长40 hm2,单产639.3 kg/667m2、增产2.8 kg/667m2,提升宝应县水稻单产水平,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为筛选出适宜宝应县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水稻品种,在宝应县进行15个水稻品种的种植试验,比较其生育期、茎蘖动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中研稻83011、南粳5718、宝粳1号、金香玉1号和香缘99共5个品种生育期、综合抗性及产量表现较好,产量为630.5~720.3 kg/667m2,可作为宝应县优质稻主推品种进行推广。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宝应
  • 环境扫描电镜在水稻二化螟幼虫(Chilo suppressalis)分龄中的应用

    史晓利 ; 朱凤 ; 刘中现 ; 陆明星 ; 杨洋 《福建农业科技》 2025
    摘要: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为害逐渐加重。由于二化螟的幼虫分龄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缺少科学的分龄标准。为此需要对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分龄标准进一步进行研究,以便为二化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虫源来自室内稻苗饲养的二化螟种群,二化螟越冬幼虫采自稻田稻桩,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技术,系统研究水稻二化螟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在不同龄期二化螟幼虫之间的变化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分龄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水稻二化螟1~6龄幼虫的腹足趾钩数平均分别为6.2、13.0、18.4、30.0、41.0和49.2个;而越冬幼虫腹足趾钩数平均为41.0个。同时,水稻二化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腹足趾钩数显著增多,各龄幼虫腹足趾钩数的差异性显著,但越冬幼虫的腹足趾钩数与5龄幼虫腹足趾钩数差异不显著。水稻二化螟幼虫1~6龄幼虫的头壳宽度随着虫龄的增大而加宽,平均头宽分别为0.25、0.45、0.68、0.98、1.15 和1.31 mm,越冬幼虫头壳宽度平均为1.44 mm,各龄幼虫头宽有显著差异,并且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头宽长度最长。利用二化螟的腹足趾钩数和头宽可以准确地将二化螟各个龄期和越冬幼虫加以区分;同时,也明确了基于腹足趾钩数和头宽的二化螟不同龄期幼虫和越冬幼虫的分类标准。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环境扫描电镜, 分龄, 幼虫
  • 结合地块信息分类的复杂山地水稻种植区域提取:以湘西永顺为例

    陈磊士 ; 汪天颖 ; 谢佰承 ; 郑仲帅 ; 帅细强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目的】结合监督分类地块信息建立水稻连续遥感物候曲线,为复杂山地水稻种植区域提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利用多光谱和SAR影像建立多维度空间特征,开展多特征结合的机器学习监督分类稻田地块信息提取(传统监督分类法);基于非监督分类空间聚类算法,利用3年连续多光谱和SAR影像,耦合构建水稻完整连续遥感物候曲线,在稻田地块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精确的一季稻物候特征地块,实现高精度的复杂山地水稻种植区域提取(传统监督分类+长时序物候曲线分类法),并比对分析2种分类方法水稻种植区域的提取精度。【结果】非监督分类长时序物候信息的分类精度优于仅使用监督分类算法的稻田地块分类结果,二者结合的方法错分、漏分情况均少于传统监督分类算法,传统监督分类+长时序物候曲线分类法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4.60%,Kappa系数为0.89,优于传统监督分类法(精度为89.20%,Kappa系数为0.82),对湘西永顺县一季稻种植遥感提取面积较2021农业统计年鉴数据仅高出1.8%,分类结果和高清底图可基本契合,符合湘西地区复杂山地一季稻的种植分布特征,降低了研究区下垫面破碎、耕地分布分散、可用影像较少等问题对水稻遥感分类的不利影响。【结论】传统监督分类+长时序物候曲线分类法优于传统监督分类方法,可筛选出精确的一季稻物候特征地块,可有效发挥在线云平台的数据与算力优势,建立结合地块信息分类的复杂山地水稻种植区域提取模型。
    关键词: 水稻, 地块信息, 农业遥感, 物候信息, 作物识别, 复杂山地
  • 紫云英−稻秸协同还田高效阻控水稻镉吸收的机理

    杨梦杰 ; 王慧 ; 程文龙 ; 卜容燕 ; 韩上 ; 唐杉 ; 李敏 ; 朱睿 ; 范洪黎 ; 武际 ; 朱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研究镉(Cd)污染稻区紫云英、稻秸还田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以及土壤中不同形态Cd含量的影响,以明确其阻控水稻Cd吸附的机制,为Cd污染稻区阻控水稻Cd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安徽省沿江单季稻区进行,共设置5个处理:冬闲+水稻季100%氮肥对照(100N);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80N+M1);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37500 kg/hm2(80N+M2);水稻季10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稻秸全量还田(100N+M1+S);水稻季80%氮肥+紫云英翻压量22500 kg/hm2+稻秸全量还田(80N+M1+S)。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成熟期,采集水稻根系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形态Cd含量,研究土壤Cd的有效性;采集水稻根部样品,提取根表铁膜,分析铁膜中的Fe (DCB-Fe)和Cd (DCB-Cd)含量;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Cd含量。【结果】与100N对照相比,各处理分蘖期和拔节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37%~16.96%和9.59%~20.30%;孕穗期80N+M1和80N+M1+S处理的土壤有效Cd含量分别降低了18.64%和20.79%,成熟期分别降低了9.55%和10.46%。与100N对照相比,紫云英各处理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的占比降低了6.25%~11.48%;80N+M2处理残渣态Cd占比提高了93.77%。所有处理中DCB-Cd和DCB-Fe含量随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变化趋势一致。80N+M1处理和80N+M1+S处理的分蘖期DCB-Fe含量比100N对照分别提高了167.78%和128.45%,成熟期分别提高了67.42%和97.19%,分蘖期DCB-Cd含量分别提高了92.79%和50.47%,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7.75%和25.44%。80N+M1处理和80N+M1+S处理成熟期根部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1.21%和12.93%,80N+M1+S处理籽粒Cd含量最低,比100N对照降低了17.17%。相关分析表明,在各个时期水稻根表铁膜DCB-Cd含量与DCB-F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根部Cd含量与孕穗期DCB-Cd含量呈正相关,与分蘖期和成熟期DCB-Cd、DCB-Fe含量呈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紫云英和稻秸还田均对铁膜DCB-Fe、DCB-Cd含量有显著正效应,紫云英和稻秸均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负效应,紫云英的影响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紫云英和稻秸对水稻籽粒Cd含量呈负效应,且稻秸的影响效应大于紫云英。【结论】紫云英和稻秸还田均促进土壤中活性态Cd的固定和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稻秸还田处理主要通过根表铁膜拦截根部吸收Cd,紫云英还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环境来吸附固定活性态Cd,以翻压量为22500 kg/hm2的紫云英和稻秸全量协同还田并配施80%氮肥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紫云英翻压, 稻秸还田, 根表铁膜, 根表铁膜铁, 根表铁膜镉, 镉有效性, 水稻镉吸收量
  • 基于ALOS-2 PALSAR-2双极化数据喀斯特山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提取研究

    谭攀攀 ; 陈盼芳 ; 曾程瑶 ; 赵伟丽 ; 尹荣波 ; 黄元佳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高精度雷达影像ALOS-2 PALSAR-2双极化数据水稻种植面积的提取方法,为快速、准确获取水稻种植信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ALOS-2 PALSAR-2双极化数据的反向散射特征,采用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类3种方法提取喀斯特山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并对分类结果精度进行评估。【结果】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提取水稻的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制图精度及用户精度均达最高,分别为89.16%、0.85、90.00%及96.40%;提取水稻的种植面积为18.46 km2,与实际统计面积(16.38 km2)一致性达87.30%。【结论】基于ALOS-2 PALSAR-2双极化数据的随机森林分类可有效提升水稻种植信息的提取精度,较好地反映水稻的实际分布情况。
    关键词: 水稻, ALOS-2 PALSAR-2, 最大似然法,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分类, 喀斯特山区
  • 旱直播对宁夏地区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吴少华 ; 康建宏 ; 杨生龙 ; 王星强 ; 黄玉峰 ; 田维玉 ; 朱志明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宁夏水稻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以富源四号、宁粳28号、宁粳43号、宁粳50号、宁粳53号、宁粳57号为试验材料,设保墒旱直播、旱播后上水、插秧移栽3种种植方式,研究旱直播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吴忠地区各水稻品种旱直播后上水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为80.09%、73.30%、60.82%,分别较传统插秧稻高2.14百分点、1.91百分点、2.37百分点。贺兰地区各水稻品种保墒旱直播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为71.45%、62.98%、53.30%,分别较传统插秧稻高0.48百分点、0.27百分点、0.28百分点。吴忠地区各水稻品种保墒旱直播的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平均值分别为6.98%、19.33%,分别较传统插秧稻高1.15百分点、1.50百分点。贺兰地区各水稻品种旱直播后上水的稻米垩白度、垩白粒平均值分别为7.60%、21.00%,分别较传统插秧稻高1.03百分点、2.83百分点。吴忠地区各水稻品种旱直播方式下的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3.50~88.17 mm、19.80%~20.18%,均高于传统插秧稻。贺兰地区各水稻品种保墒旱直播的稻米胶稠度平均值为97.45 mm,旱直播方式下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为20.78%~21.00%,高于传统插秧稻。吴忠地区各水稻品种旱直播方式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6.27%~6.43%,贺兰地区各水稻品种旱直播方式下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均为6.08%,均较传统插秧稻有一定程度降低。旱直播方式与插秧稻相比稻米加工品质提高,外观品质下降,蒸煮食味品质提升但营养品质降低。在直播稻品种选择上,吴忠地区建议选择宁粳43号,贺兰地区建议选择宁粳57号,以获得较高品质的稻米。
    关键词: 水稻, 旱直播, 插秧, 稻米品质, 宁夏
  • 江苏高邮灌区水稻需水量时频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苗 ; 杨星 ; 齐斐 ; 翁松干 ; 鞠艳 ; 张雯叶 ; 王志寰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水稻需水量研究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海量数据处理、时空尺度变化的复杂性,这使得采用单一方法难以捕捉其关键特征。因此,为解决单一方法难以捕捉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关键特征的困难,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时域和频域相结合的需水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基于7个气象指数、4个环流指数,研究了高邮灌区1980—2021年水稻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crop water requirement,ETc)和灌溉需水量(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IR)特征,并从时频域角度,综合Pearson相关性、小波、投影长度和M-K检验等分析方法,结合能量分区,提出了水稻需水量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识别水稻需水量关键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ETc和IR多年均值分别为532.88、285.04 mm/a;年际距平显示,ETc和IR在2000年由偏少向偏多转变;月度变化显示,每年8月需水量最高,10月最低;2)ETc和IR存在2个主能量区(I、II区),I区相对II区,时间尺度更大、周期更长;ETc在I、II区分别受到相对湿度、日照时长主导,其中相对湿度领先ETc约1/2周期,日照时长与ETc无相位差;IR在I、II区均受降水量主导,二者相位差均为1/2周期;3)从能量分区及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来看,ETc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日照时长和相对湿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IR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降水量,两者呈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ETc和IR与关键影响因素呈现了一种“主震有序、余震不断”的特点;4)ETc和IR呈现缓慢震荡上升趋势,在2005年后更为明显。研究提出的需水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为高邮灌区水稻及其他区域作物合理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需水量, 时频域, Penman-Monteith公式, 相关性, 影响因素
共 11184页/1118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