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小麦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小麦研究合辑

小麦研究合辑

  •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江晗 ; 王磊 ; 卢艳丽 ; 白由路 ; 王洛斌 ; 徐鹏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 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 氨挥发
  •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机器学习的小麦生物育种文献分析

    郑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5
    摘要:【目的】分析全球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物育种研究进展,揭示其研究主题、核心知识元素和前沿热点,为小麦育种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13—2024年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该领域的发文量、学术影响力、发文主体等,利用VOSviewer生成国家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分析文献摘要,建立语言模型,识别研究主题。【结果】2013年以来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的科研产出大幅增加,共发表文献16 151篇。中国是全球在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产量、数量性状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干旱胁迫、基因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小麦生物育种研究的热点,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组编辑、高通量表型分析、无人机、机器学习等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领域。LDA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生物育种可大致分为5个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定位、基因组和育种、生物逆境、非生物逆境和产量形成。其中,小麦锈病、数量性状位点定位、面粉品质、干旱、基因组等是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结论】未来小麦生物育种需要充分利用包括组学、自动表型、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基因组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掘和利用重要基因,开展智慧育种。图4表2参25
    关键词: 小麦, 生物育种, 文献计量分析, VOSviewer, 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 机器学习
  • 磷钾肥施用策略对稻茬中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唐滢柯 ; 葛雨洋 ; 周吉鑫 ; 白杨 ; 李春燕 ; 朱敏 ; 朱新开 ; 丁锦峰 ;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磷钾肥用量和施用模式对稻茬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养分管理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3 年在江苏省江都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稻麦秸秆全部还田。以中强筋品种扬麦39为材料,施氮量均为N 240 kg/hm2,设置磷钾肥全量单施、全量配施、半量配施、基追分施,以及施用不同类型肥料等9个处理,在开花前、后期,取样分析氮磷钾含量,小麦收获后,调查籽粒产量,分析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及籽粒氮、磷、钾素含量。【结果】与不施磷钾肥对照相比,所有8个磷钾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且不同施肥模式间差异明显。全量磷钾肥(P2O5120 kg/hm2、K2O 120 kg/hm2)基追各半处理的增产幅度最高,且用单质磷钾肥处理与复合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1%、65%;其次为一次性基施全量磷钾肥,再次为全量磷肥单独基施和半量磷钾肥配合基施,全量钾肥基施和半量磷钾肥配合追施的增产效果最低。从品质看,全量磷钾肥配合基追各半的两个处理,其籽粒蛋白质、湿面筋、硬度和沉降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谷蛋白与醇溶蛋白比值较高,且复合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还显著高于单质磷钾肥全量配合基施。两个全量磷钾肥基追分施处理的花前、花后氮积累量,花前氮素的转移量,花前磷钾素的积累量和转移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全量磷钾基施处理,半量磷钾配合处理促进养分吸收运转的效果低于全量磷处理。一次性基施钾肥能够显著提升钾素积累量。【结论】强筋小麦的优质高产依赖于充足的磷肥供应,全量磷钾肥一半在播种前基施,一半在拔节期追施,最有利于提升小麦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并在增加籽粒产量和总蛋白量的同时,提高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比例,进而提高面粉的湿面筋含量以及面粉硬度、沉降值。同样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下,复合肥的效果优于单质肥料。
    关键词: 中强筋小麦, 磷肥, 钾肥, 产量, 品质
  •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王明 ; 逄蕾 ; 马明生 ; 郑浩飞 ; 杨楠 ; 苟磊刚 ; 胡南南 ; 肖歆玥 ; 王小燕 ; 邵泽和 ; 杨岩斌 ; 杨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轮作。设无覆盖对照(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覆盖还田(SR)、秸秆带状覆盖还田(SM) 4个处理,采集两年成熟期马铃薯和小麦的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PM、SR和SM 3种覆盖措施提高了马铃薯和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PM处理效果最佳,马铃薯植株中氮、磷、钾积累量增幅分别为41.44%、71.99%、49.78%,小麦植株中增幅分别为38.37%、59.70%、64.59%。SR和S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SR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SM处理,该处理下马铃薯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1%、14.99%、25.92%,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97%和15.72%。在小麦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36%和21.16%,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03%和14.29%,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46%和30.67%。CK处理两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为氮、磷大量盈余,钾素亏缺。与CK相比,PM处理N、P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38%和27.30%,钾亏缺量增加了60.73%,氮、磷、钾实际平衡率分别为48.0%、106.3%、−94.1%;SR处理氮、磷盈余量分别增加了89.97%和43.75%,钾亏缺量减少了88.18%,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59.5%、241.3%、−7.2%;SM处理氮、磷、钾盈余量分别增长了99.19%、46.27%、120.12%,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80.6%、255.7%、16.0%。【结论】陇中旱地农田现有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氮磷盈余、钾亏缺。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作物养分积累量和粗蛋白产量,降低氮磷盈余量,但加剧钾素亏缺。秸秆碎秆覆盖还田和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效果虽低于地膜覆盖,并加剧了土壤氮磷盈余量,但缓解了钾素的亏缺量。因此,陇中旱地农田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措施时应考虑降低氮、磷肥的施用量,采用地膜覆盖措施时应注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还田, 作物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养分实际平衡率
  • 弱碱性电解水润麦对小麦表面微生物及水分分布的影响

    刘非凡 ; 徐森 ; 展小彬 ; 张朝阳 ; 唐浩洁 ; 温纪平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为了降低微生物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弱碱性电解水(slightly alkaline electrolyzed water,SALEW)润麦和常规润麦作对比,探究弱碱性电解水润麦对小麦表面微生物、小麦籽粒中的水分分布、出粉率以及小麦粉色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润麦相比,弱碱性电解水润麦在不同润麦温度、不同润麦时间和不同润麦水分条件下均能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和耐热芽孢总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菌群的抑制效果最好。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弱碱性电解水润麦在润麦温度25 ℃、润麦时间24 h、润麦水分16%时,降菌效果最好。与常规润麦相比,弱碱性电解水润麦时间缩短了4 h;出粉率提高了2%~3%。
    关键词: 弱碱性电解水润麦, 常规润麦, 微生物, 水分分布, 出粉率, 小麦粉色泽
  • 淮北地区优质小麦品种筛选

    刘秀秀 ; 陈露婷 ; 陈惠华 ; 李子豪 ; 胡侠君 ; 李仕亚 ; 徐鹏 ; 李振宏 ; 朱新开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小麦为淮北地区主栽的粮食作物,但因审定小麦品种数量众多且缺乏有效的示范展示,对种子经营者与种植者科学选择品种造成困难,影响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为筛选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在淮北小麦主产区之一的睢宁县进行50个小麦品种的筛选与示范展示试验,比较其生育进程、基本苗数、苗情素质、分蘖能力、抗性、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基本一致。其中,苗徐麦DH9、中研麦611、徐麦919、农麦176的基本苗数位居前列,分别较对照品种徐麦33增加11.79%、11.00%、9.36%、9.36%。中研麦868、农麦176、农麦55、华麦17、徐麦163、江麦869、淮麦66、农麦330苗情素质较优。出现倒伏的品种仅有中苏研麦107、中研麦611。发生不同程度冻害的品种为农麦55、农麦177、农麦330等共18个品种,其余品种未发生冻害。苏研麦107、中研麦611、瑞华麦549等共6个品种发生白粉病,发病率为7.26%~9.27%,其余品种均无白粉病;参试品种均未发生纹枯病、赤霉病和条锈病。产量位居前七的品种为众岱100、徐麦9158、徐麦44、淮麦33、苏研麦107、郑麦1860、徐麦2100,产量依次分别为853.14 kg/667m2、808.51 kg/667m2、780.57 kg/667m2、772.88 kg/667m2、772.01 kg/667m2、760.86 kg/667m2、757.20 kg/667m2,分别较CK增加18.48%、12.28%、8.40%、7.33%、7.21%、5.66%、5.15%。综合考虑苗情素质、抗逆性和产量表现,众岱100、徐麦44、淮麦33、郑麦1860、徐麦2100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筛选, 苗情素质, 抗性, 产量, 淮北地区
  • 小麦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对大米粉加工特性及鲜湿米粉食用品质的影响

    李佳洋 ; 王馨远 ; 殷丽君 ; 刘志刚 ; 贾鑫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为改善鲜湿米粉在储藏过程中易老化、食用品质下降等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添加量(0%~1.0%,w/w)的小麦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water-extractable arabinoxylan,WEAX)对大米粉的糊化和热力学特性,以及鲜湿米粉色泽、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和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WEAX后大米粉的糊化黏度从3454.00 cP升高至3773.65 cP,糊化焓值从4.02 J/g降低至3.18 J/g,但不同添加量的WEAX对大米粉-WEAX复合体系的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在WEAX的添加量为0.6%时,鲜湿米粉的断条率和蒸煮损失最低,分别为11.46%和8.48%。鲜湿米粉的色泽和质构品质随着WEAX添加量的增加而得到显著提升(P<0.05)。与原米粉相比,添加1%WEAX的鲜湿米粉经过老化7 d处理后,其老化度、相对结晶度以及红外峰强度比值R1047/1022分别下降了67.3%、71.4%和30.9%。综上,添加1%WEAX能够改善鲜湿米粉的色泽及质构品质,延缓米粉的长期老化进程。本研究为拓展WEAX在淀粉类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提升淀粉类食品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米粉, 鲜湿米粉, 小麦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 糊化, 老化
  • 基于圆捆打捆机成型过程的小麦秸秆物理特性试验

    刘照启 ; 尤泳 ; 高晓宏 ; 苏佳佳 《农业工程》 2025
    摘要:为明确小麦秸秆相关特性对圆捆机成型过程的影响,依据小麦秸秆进入圆捆机成捆室的运动过程,开展小麦秸秆的碰撞、弯曲、压缩试验,得到小麦秸秆相关力学特性参数,并通过Origin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方程。碰撞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的弹起高度在一定条件下随着落地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载荷峰值在一定条件下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加载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径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载荷峰值在一定条件下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加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圆捆机后续设计与试验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打捆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秸秆, 圆捆打捆机, 碰撞试验, 弯曲试验, 压缩试验, 物理特性
  •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运移的调控作用

    蒋嘉伟 ; 张洁 ; 张闪烁 ; 杜思婕 ; 吉艳芝 ; 王琛 ; 张丽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运移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提供有效方法。【方法】2021—2023年在河北省辛集市连续开展3个轮作季的田间试验,小麦季试验以100%配方肥为对照(T),并设施用80%配方肥量(TM),以及推荐量下80%化肥养分+20%生物有机肥替代(TM+1)、TM+1配合6000 kg/hm2生物炭(TM+2)、TM+2配合15 kg/hm2土壤结构调理剂(TM+3) 4个处理。玉米季各处理施肥量均相同。分析土壤温室气体(N2O、CH4、CO2)排放特征、增温潜势、剖面硝态氮运移与作物产量。【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与T处理相比,TM处理的N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降低了35.31% (P<0.05);TM、TM+1、TM+2和TM+3处理之间CO2平均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TM、TM+1、TM+2、TM+3处理之间CH4平均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T处理相比,TM处理N2O周年累计排放量显著降低了37.63% (P<0.05),CO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变化(P>0.05);T、TM、TM+1、TM+2、TM+3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均为负值。TM和TM+1处理较T处理的增温潜势分别显著降低了38.15%和16.25% (P<0.05)。TM、TM+1、TM+2、TM+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在80—160 cm土层出现峰值,TM、TM+1、TM+2和TM+3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相比T处理分别减少38.98%、26.05%、61.26%和28.13%,TM、TM+2、TM+3处理100—4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T处理分别减少59.26%、18.03%、16.65%。3个轮作季中,TM+1和TM+2处理产量在第3季较T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9.63%和9.55% (P<0.05)。【结论】施用80%推荐配方肥,或者养分总量不降低条件下,以20%的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或20%的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添加土壤调理剂均降低了土壤N2O气体排放强度和总量,但减排效果以降低养分投入的施用80%推荐配方肥处理效果最明显,并降低了土壤硝态氮淋溶损失。以20%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增产效果显著,第3个轮作季中小麦和玉米总产量显著增加了9.63% (P<0.05);20%生物有机肥替代与生物炭配施能减少硝态氮向100—400 cm土层淋溶的风险,并使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12.15%。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N2O 排放, CH4排放, CO2排放, 氮素淋溶
  • AM真菌−小麦共生体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转运效率及对磷水平的响应

    韩建邦 ; 许媛 ; 王欣雨 ; 祝晨琳 ; 金海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加30 mL 4 mmol/L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酰胺、精氨酸、尿素溶液,以纯水为对照(CK)。在供氮后第3、5、7天收获小麦植株,分析菌根和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同样饥饿处理小麦−菌根共生体系,在菌丝室分别加入磷水平0、35、700 µmol/L的溶液,每个磷水平下分别施加4 mmol/L15N标记的硝酸钾、硫酸铵、尿素,以加纯水为对照,氮源和不同磷水平每7天各加10 mL,42天后收样,测定菌根中15N丰度、叶片中关键酶活性及植株氮、磷含量。【结果】1)随着供氮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不断下降,在第7天降至最低。相较于CK,各氮源处理在培养第3天显著增加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尤以硝酸钾和精氨酸处理的含量最高。相较于CK,除精氨酸组外,各氮源处理在不同培养天数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施加硝酸钾处理第5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1.26 mg/g)。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也随供氮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2)供磷水平与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菌根中15N丰度,硝酸钾处理配合P 700 µmol/L处理菌根中的15N丰度最高,而硫酸铵则在P 35 µmol/L处理下最高。除尿素处理配合P 700 µmol/L外,氮源的施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施加不同氮源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各磷水平下,各氮源处理下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磷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AM真菌根外菌丝吸收转运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效率高于有机态氮,吸收的氮素以精氨酸的形式转移到根内菌丝,进一步运转到菌根中供小麦生长所需,整个运转过程约为7天。高磷水平有利于AM真菌对硝态氮的吸收转运,而低磷水平有利于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
    关键词: AM真菌, 小麦, 15N同位素示踪, 氮、磷转运
共 9911页/991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