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坤
《农业工程》
2025
摘要:苹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也是陕西省洛川县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苹果栽培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苹果品质和品种的需求。以洛川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研究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栽培模式下苹果生产在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果农在栽培模式选择上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介绍苹果栽培模式概念和特点,分析洛川县苹果生产现状和问题,比较两种栽培模式下苹果生产各项指标,发现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具有显著的相对经济效益优势。
关键词:
苹果,
矮砧密植,
栽培模式,
经济效益,
洛川县
-
刘艺璇 ;
岳红 ;
司欣雨 ;
周梦含 ;
陈存坤 ;
郭红莲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为研究拮抗菌复合保鲜纸的性能及其在室温下对嘎啦苹果的生理品质及保鲜效果的影响,同时解决拮抗菌在应用中难于萌发、受环境影响大等局限性,本研究以膜醭毕赤酵母为拮抗菌,添加至1.16%明胶和2%的海藻糖混合液中,结合纸基材料制备成拮抗菌复合保鲜纸,并对复合保鲜纸进行表征、物理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分析,分析其对嘎啦苹果自然发病率、病斑直径、失重率、硬度、褐变度、还原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综合评价复合保鲜纸对嘎啦苹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含菌保鲜基液使链格孢霉菌孢子表面皱缩变形,形态破坏。含菌浓度为108CFU/mL的保鲜液与纸基材料紧密结合。复合保鲜纸的吸水率为768.94%±38.05%,有较高吸水率;厚度为0.232±0.008 mm,抗张强度为13.88±0.59 N/mm2,断裂伸长率6.33%±0.58%,表明复合保鲜纸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在320~450 ℃范围内存在主要的质量损失,800 ℃时残留率为5.3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活体应用表明,复合保鲜纸可以有效延缓接种果实的病斑扩展,降低了果实的失重率和褐变度并保持了果实的硬度,延缓了果实维生素C、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维持了果实良好的感官品质和生理品质,延长了贮藏时间。该复合保鲜纸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较好维持了采后嘎啦苹果的贮藏品质,不仅为拮抗酵母的抑菌保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型生物保鲜纸的开发与保鲜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拮抗酵母,
含菌保鲜基液,
复合保鲜纸,
苹果,
保鲜效果
-
宗自豪 ;
刘瑞玲 ;
吴伟杰 ;
陈慧芝 ;
童川 ;
韩树人 ;
靳政时 ;
叶先明 ;
郜海燕
《林业科学》
2025
摘要:【目的】探究‘徐香’猕猴桃贮运过程中不同减振包装材料的减损防伤效果和对猕猴桃货架期品质的影响,以及发泡聚乙烯包装对猕猴桃采后苹果酸代谢过程中相关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作用,以期为物流过程猕猴桃风味品质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泡沫网袋、发泡聚苯乙烯(EPS)、发泡聚乙烯(EPE)3种减振材料包装猕猴桃,通过在振动实验台72 h振动实验模拟道路运输,测定果实贮藏过程货架期品质(硬度、色泽、可滴定酸、可溶固形物、维生素C和总酚含量)变化;对细胞膜损伤指标(丙二醛、相对电导率和脂氧合酶活性)进行分析;测定猕猴桃果肉苹果酸代谢相关酶和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与泡沫网袋和EPS包装相比,EPE包装能够维持猕猴桃果实硬度和色泽,延缓抗氧化物质含量下降,抑制膜脂过氧化程度并维持细胞膜完整性。猕猴桃果实贮藏过程的苹果酸含量与NAD-MDH、PEPC酶活呈正相关,与NADP-ME酶活呈负相关,EPE包装能够保持苹果酸代谢相关酶NAD-MDH、PEPC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结论】在猕猴桃鲜果贮运过程中EPE减振包装有利于贮运过程其货架期品质的保持,对猕猴桃果实苹果酸的代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猕猴桃,
模拟运输,
品质,
减振包装,
苹果酸代谢,
基因表达
-
吴小敏 ;
王芳 ;
高颖银 ;
魏晓博 ;
方海田 ;
刘慧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为开发营养健康且果香浓郁的益生菌发酵苹果汁。以高酸苹果与鲜食苹果1:1混合苹果汁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苹果汁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电子鼻技术对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27.0 h、发酵温度30.0 ℃、初始糖度15.0ºBx,在此条件下,发酵苹果汁中的活菌数为7.2×108CFU/mL,感官评分92.13分。与未发酵苹果汁相比,发酵苹果汁多酚、黄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还原糖和乳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样品中GC-IMS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6种,醛酮类11种,酸类6种,醇类3种,吡嗪类3种以及其他类6种,其发酵与未发酵苹果汁共有成分有11种,包括2-甲基丁酸乙酯、3,7-二甲基-2-亚甲-6-辛烯醛、2-庚酮、2-环己烯-1-酮、甲基异丁基甲酮、3-己酮、左旋香芹酮、正戊酸、2,3-二甲基-5-乙基吡嗪、乙二醇乙醚、2,2,4,6,6-五甲基庚烷。发酵苹果汁中的酯类、醛酮类和其他类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未发酵苹果汁(P<0.05),赋予了发酵苹果汁更浓郁的花香和果香。电子鼻分析中发酵苹果汁在各个传感器上的响应值均高于未发酵苹果汁,说明益生菌能够增加苹果汁中芳香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
关键词:
苹果汁,
益生菌,
工艺优化,
香气成分,
GC-IMS
-
肖子一 ;
赵玉川 ;
罗玲 ;
黄丹 ;
罗惠波 ;
李子健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本研究利用德尔布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苹果酒发酵实验,通过比较混合发酵与酿酒酵母单独发酵过程中有机酸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探究德尔布有孢圆酵母对苹果酒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尔布有孢圆酵母显著提高了苹果酒中草酸(+0.077 g/L)、乙酸(+1.68 g/L)、L-乳酸(+0.83 g/L)以及琥珀酸(+0.45 g/L)的含量(P<0.01),并减少了苹果酒中高级醇的数量。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德尔布有孢圆酵母的加入增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合成的稳定性。此外,混合发酵显著提升了苯乙醇、苯甲醛、乙酸苯乙酯、辛酸、己酸等1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助于凸显苹果酒中苹果特征香、花果香,增强蜜甜感。基于差异风味物质通路富集结果,德尔布有孢圆酵母可赋予发酵体系更强的原料利用能力,糖类物质的转化能力以及风味物质合成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有着优异的混合发酵性能,为其在苹果酒酿造中进一步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苹果酒,
德尔布有孢圆酵母,
酿酒酵母,
混合发酵,
风味物质
-
窦勇 ;
董静 ;
陈成 ;
胡佩红 ;
刘芯池 ;
孔令伟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为研究ε-聚赖氨酸(ε-PL)对苹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效果及其机制。用不同浓度的ε-PL处理B. cinerea,研究其对B. cinerea的菌落直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对苹果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B. cinerea细胞通透性、抗氧化酶活性、细胞可溶性蛋白与核酸的泄漏、丙二醛含量及活性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ε-PL对B. cinere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00 mg/L,该浓度的ε-PL能有效控制苹果灰霉病;100 mg/L以上的ε-PL能显著抑制B. cinerea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P<0.05),破坏孢子膜结构,增大孢子细胞的通透性,造成可溶性蛋白与核酸发生泄漏,使孢子形态呈现萎缩干瘪、甚至溶解现象;此外,100 mg/L以上的ε-PL能显著降低B. cinerea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ε-PL能通过破坏B. cinerea孢子细胞膜结构、增大细胞通透性、抑制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活性氧的积累,进而增大孢子膜的脂质过氧化程度,损伤孢子结构,最终抑制苹果灰霉病菌的生长。此项研究可为ε-PL在苹果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抑菌机制,
苹果灰霉病,
细胞泄漏,
抗氧化酶
-
梁 青 ;
张 体彬 ;
程 煜 ;
高 伟强 ;
邝 雨欣 ;
冯 浩
《水土保持学报》
2025
摘要:【目的】研究渭北苹果园不同种类绿肥间作及其结合地布覆盖在土壤蓄水保墒、养分供给和果实产量提升方面的效应。【方法】设置黑麦草(R)、油菜(O)、苜蓿(A)3种绿肥和不覆地布(NG)、覆盖地布(G)2种覆盖方式,以清耕为对照(CK)。不覆地布+绿肥间作为主处理,覆盖地布+绿肥间作为副处理。在主处理和对照各小区分别设置15N田间示踪微区。探究苹果-绿肥间作系统土壤水分、养分及果实产量的响应。【结果】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率均低于CK处理,GR处理下降幅度最小(1.7%)。主处理土壤水分差异率均为负值,其中NGR处理绝对值最低(0.5%),NGA处理最高(4.7%)。各处理作物蒸散量均大于CK,其中GR处理增幅最小(0.3%)。各处理0~60 cm硝态氮平均值均低于CK。与副处理相比,主处理硝态氮及铵态氮平均提升6.8%和5.4%。间作绿肥(NGR、NGO、NGA)平均减少56.4%的15N损失(p<0.05),苜蓿15N利用率最高(39.4%),黑麦草最低(19.7%)。与CK处理相比,黑麦草间作处理(NGR、GR)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平均提升1.5%和0.2%,而苜蓿间作处理则分别降低15.2%和15.4%。黑麦草间作处理(NGR、GR)的果实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较CK处理提升12.1%和8.8%(p<0.05)。【结论】综合考虑,在渭北苹果园内采用树下覆地布+行间间作黑麦草(GR)的二元覆盖模式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消耗与养分损失,增加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二元覆盖,
种间互作,
15N同位素示踪,
苹果园
-
付函 ;
吴志治 ;
段洁利 ;
余绍政 ;
刘烽 ;
郑海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5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离散元法的苹果颗粒模型,并精确标定其仿真接触参数。【方法】采用球形颗粒组成的方式构建‘鲁丽’苹果离散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合适的球形颗粒半径。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恢复系数和摩擦系数等接触参数。通过方差分析评估苹果接触部位、果实质量和材料类型对接触参数的影响。调整仿真参数以复现不同试验条件,结合数据拟合得到参数方程,并进行验证。【结果】苹果的接触部位对其恢复系数的影响不显著。确定了颗粒半径为2 mm的苹果离散元模型,并以此为准,标定了苹果与特高密度和高密度泡棉的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61和0.47、0.46和0.61、0.0166和0.0288,而苹果相互之间的对应参数分别为0.65、0.42和0.032 0。通过无底圆筒提升试验验证了标定参数的有效性。【结论】成功构建了苹果离散元模型,研究可为振动收获中接近承接或采后处理装置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力学,
离散元法,
苹果颗粒模型,
接触参数,
虚拟标定
-
师翊 ;
王应宽 ;
王菲 ;
卿顺浩 ;
赵龙 ;
宇文星璨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为提升苹果幼果的识别精度和效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YOLOv8n模型的苹果幼果识别方法。首先,构建多样化、特征丰富的苹果幼果图像数据集,结合迁移学习技术,模型能够在复杂的果园环境中实现高效的特征提取。然后,将迁移学习方法与RetinaNet、EffcientDet、YOLOv5n、YOLOv8n和YOLOv10n模型结合,对比分析迁移学习方法和随机初始化权重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迁移学习的YOLOv8n模型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实现了高准确度的检测效果,其检测精确度为99.3%,召回率为94.2%,mAP50为97.0%,mAP50-95为83.1%。为进一步提升模型精度,该研究引入了EMCA(efficient multiscale channel attention)模块,构建YOLOv8n-EMCA模型,该模型检测精确度为99.6%,召回率为95.6%,mAP50为97.3%,mAP50-95为88.2%。该研究不仅为苹果幼果识别提供了一种方法,也为其他果树幼果识别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图像识别,
YOLOv8n,
苹果,
幼果,
迁移学习,
EMCA
-
惠永永 ;
赵春雨 ;
宋昭漾 ;
赵小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5
摘要:【目的】为了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和融合多尺度特征,提出基于BiFPN和Triplet注意力机制的YOLOv5s (BTF-YOLOv5s)缺陷苹果识别算法。【方法】首先,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引入额外的权重学习不同输入特征的重要性,模型通过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双向路径,实现多尺度特征的反复融合,提高多尺度的检测能力;其次,将Triplet注意力机制应用到Neck层以增强模型对目标之间的关联和上下文信息的表示能力,使模型更专注于苹果特征的学习;最后,采用Focal-CIoU损失函数调整损失权重,使模型更关注缺陷苹果的识别,提升模型的感知能力。通过消融试验对比不同损失函数,改变注意力机制在YOLOv5s结构中的位置,并与主流算法进行比较。【结果】BTF-YOLOv5s在初始YOLOv5s模型基础上,准确率、召回率和mAP方面分别提高了5.7、2.2和3.5个百分点,模型内存使用量为14.7 MB;平均精度比SSD、YOLOv3、YOLOv4、YOLOv5s、YOLOv7、YOLOv8n、YOLOv8s和YOLOv9的分别提升了5.7、3.5、13.3、3.5、2.9、2.6、2.8和0.3个百分点。【结论】模型在缺陷苹果识别中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为采摘机器人在采摘过程中实现优质苹果与缺陷苹果的自动分拣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YOLOv5s,
缺陷苹果,
注意力机制,
损失函数,
目标检测,
采摘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