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马铃薯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马铃薯研究合辑

马铃薯研究合辑

  • 复合益生菌发酵马铃薯浓汁菌株筛选与工艺优化

    焦昱玮 ; 窦兆婷 ; 田硕 ; 刘敏 ; 方海田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摘要:马铃薯浓汁为生产马铃薯口服液后剩余料液,其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增强浓汁的保健功能,以其为原料,选择4株益生菌对其进行发酵,经过单菌株发酵实验,以产酸效率与活菌数为指标,得到适合浓汁发酵的植物乳杆菌A(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A)、植物乳杆菌B(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B)、副干酪乳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再将其进行复配,以活菌数与感官评分为指标,对马铃薯浓汁复合益生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发酵浓汁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7 ℃,菌株接种量1.5‰,发酵时间12 h,菌株复配比例1:1:2,此条件下得到的复合益生菌发酵马铃薯浓汁活菌数可达到12.63×108CFU/mL,感官评分81.7分。
    关键词: 马铃薯浓汁, 植物乳杆菌A, 植物乳杆菌B, 副干酪乳杆菌, 工艺优化
  • 酵素菌与生物炭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维荣 ; 刘明庆 ; 魏云丽 ; 卢娇娇 ; 王梅 ; 张凯煜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目的】探明酵素菌与生物炭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7个处理:常规基肥(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260 kg/hm2、二铵210 kg/hm2,CK)、70%常规基肥+酵素菌(J70)、80%常规基肥+酵素菌(J80)、90%常规基肥+酵素菌(J90)、70%常规基肥+酵素菌+生物炭(JS70)、80%常规基肥+酵素菌+生物炭(JS80)和90%常规基肥+酵素菌+生物炭(JS90),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为52.81~76.84 mg/kg、速效磷含量为11.63~19.33 mg/kg、速效氮含量为16.29~19.45 mg/kg。JS80和JS90处理土壤的速效钾、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与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脲酶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蛋白酶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淀粉酶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脱氢酶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常规基肥80%和90%的条件下,添加酵素菌375 kg/hm2和生物炭2250 kg/hm2,能显著提升土壤中速效钾、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并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可采用常规基肥80%+酵素菌375 kg/hm2+生物炭2250 kg/hm2作为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施的有效替代。
    关键词: 酵素菌, 生物炭, 马铃薯, 根际土壤, 土壤速效养分, 酶活性
  • 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致病性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高宇晗 ; 孟利强 ; 刘治廷 ; 姜超 ; 刁琢 ; 杜蓉春 ; 候婷婷 ; 曹旭 《农业工程》 2025
    摘要:研究了以立枯丝核菌为病原菌的土传病害马铃薯黑痣病,该病具有固定繁殖在土壤中难以根除的特点。在我国主要马铃薯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马铃薯的商业价值带来了严重影响。归纳总结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融合群、分布和发病规律等,同时探讨了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和致病机制。提出了农业防治、选育抗性品种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 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机制, 防治措施
  •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王明 ; 逄蕾 ; 马明生 ; 郑浩飞 ; 杨楠 ; 苟磊刚 ; 胡南南 ; 肖歆玥 ; 王小燕 ; 邵泽和 ; 杨岩斌 ; 杨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轮作。设无覆盖对照(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覆盖还田(SR)、秸秆带状覆盖还田(SM) 4个处理,采集两年成熟期马铃薯和小麦的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PM、SR和SM 3种覆盖措施提高了马铃薯和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PM处理效果最佳,马铃薯植株中氮、磷、钾积累量增幅分别为41.44%、71.99%、49.78%,小麦植株中增幅分别为38.37%、59.70%、64.59%。SR和S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SR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SM处理,该处理下马铃薯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1%、14.99%、25.92%,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97%和15.72%。在小麦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36%和21.16%,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03%和14.29%,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46%和30.67%。CK处理两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为氮、磷大量盈余,钾素亏缺。与CK相比,PM处理N、P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38%和27.30%,钾亏缺量增加了60.73%,氮、磷、钾实际平衡率分别为48.0%、106.3%、−94.1%;SR处理氮、磷盈余量分别增加了89.97%和43.75%,钾亏缺量减少了88.18%,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59.5%、241.3%、−7.2%;SM处理氮、磷、钾盈余量分别增长了99.19%、46.27%、120.12%,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80.6%、255.7%、16.0%。【结论】陇中旱地农田现有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氮磷盈余、钾亏缺。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作物养分积累量和粗蛋白产量,降低氮磷盈余量,但加剧钾素亏缺。秸秆碎秆覆盖还田和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效果虽低于地膜覆盖,并加剧了土壤氮磷盈余量,但缓解了钾素的亏缺量。因此,陇中旱地农田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措施时应考虑降低氮、磷肥的施用量,采用地膜覆盖措施时应注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还田, 作物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养分实际平衡率
  • 普定县马铃薯新品种品质分析

    林洪山 ; 曾琛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丰富普定县马铃薯种质资源及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与栽培提供依据,引进鄂马铃薯10号、鄂马铃薯14号、鄂马铃薯13号、华颂7号、华颂33号(原种)、华颂35号、华颂36号(原种)、兴佳2号共8个马铃薯新品种,以当地主栽品种费物瑞它(CK)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考察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田间性状及产量,对马铃薯晚疫病、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主要病害的危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均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最高的为CK,达22.8%,发病率最低的为鄂马铃薯10号,为12.5%;青枯病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均未发生;疮痂病在鄂马铃薯系列、兴佳2号、CK中未发生,华颂系列中发病较轻,发病率为1.32%~1.46%;马铃薯早疫病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发病也较重,但较马铃薯晚疫病轻,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CK,达9.5%,发病最轻的为鄂马铃薯10号,发病率为6.8%。鄂马铃薯14号、华颂7号、华颂33号(原种)的产量分别为1 843.6 kg/667m2、1 823.4 kg/667m2、1 789.3 kg/667m2,位居前三。从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投入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鄂马铃薯14号、华颂7号、华颂33号(原种)可作为普定县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铃薯, 抗病性, 产量, 普定
  • 仁怀高粱-马铃薯一年三熟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赵应 ; 陈满静 ; 任彦 ; 任艳 ; 姜昱雯 ; 邵明波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酒用高粱种植地区高粱轮作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探索并总结出高粱间作春马铃薯-轮作秋马铃薯高效栽培模式,该栽培模式能实现一年三熟,一地三产出,经济效益高,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为高粱间作马铃薯一年三熟制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要点、田间水肥与病虫害管理等方面介绍高粱-马铃薯一年三熟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关键词: 高粱, 马铃薯, 套作, 轮作, 一年三熟, 栽培模式
  • 给袋式马铃薯自动装袋机设计与试验

    王相友 ; 王恒仁 ; 吴海涛 ; 刘书玮 ; 苏国粱 ; 李继昊 ; 朱然辉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针对现有马铃薯装袋机自动化程度及装袋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塑料编织袋技术特点与农机相融合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种给袋式马铃薯自动装袋机。采用给袋、开袋、上袋、套袋及装袋一体化装袋工艺,通过压轮给袋装置完成编织袋的前移输送,在破口开袋装置作用下编织袋两侧袋口分离,在上袋装置和夹撑装置的共同作用下完成马铃薯落料装袋。由PLC控制各机构动作工序,实现马铃薯自动装袋。结合塑料编织袋技术要求,对自动装袋作业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影响装袋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开袋率和装袋效率为评价指标,以压轮压力、吸盘吸附高度和吸附时间为试验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参数组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压轮压力为71.0 N、吸盘吸附高度为80.0 mm、吸盘吸附时间为1.6 s时,编织袋开袋率为98.36%,装袋效率为68袋/min,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实际工作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装备研发和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 马铃薯, 自动化, 装袋机, 压轮给袋, 破口开袋, 夹撑装袋
  • 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田间药效试验

    吴文松 ; 杨健 ; 段兴友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贵州省瓮安县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开展马铃薯地下害虫田间防效试验,分别设置处理1:种薯和土壤不作处理(CK);处理2:种薯用600 mL/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 mL/667m2拌种;处理3:土壤用3%辛硫磷颗剂6 kg/667m2拌基肥撒施;处理4:土壤用1%噻虫胺·氟氯氰菊酯3 kg/667m2拌基肥撒施共4个处理,比较其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600 mL/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其马铃薯出苗率为97.36%,薯块受害率为14.02%,薯块保护效果为67.40%;1%噻虫胺·氟氯氰菊酯药肥的增产效果较好,其产量为2 171.7 kg/667m2,较CK增产270.7 kg/667m2,产值增收601.75元/667m2。因此,为提高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并获得较高产量, 可推广药肥土壤处理与种子包衣技术综合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
    关键词: 马铃薯, 地下害虫, 田间药效, 瓮安县
  • 晚熟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倪宇霞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马铃薯是道真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万hm2左右,但由于当地品种单一,导致产量较低、商品性差。为筛选出适宜道真县大面积推广的优良马铃薯品种,在道真县进行9个马铃薯品种的种植试验,比较其农艺性状、晚疫病抗性及产量。结果表明:会薯19分枝数最多,为12.3个;陇薯7号(CK)株高最高,为86.5 cm;云薯108商品薯率最高,为85.37%。产量方面,云薯108产量第一,为1 683.97 kg/667m2;会薯19第二,为1 408.57 kg/667m2;云薯505第三,为1 181.49 kg/667m2;其余品种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宁蒗5号、陇薯7号(CK)、华颂7号、云薯902、V7、宁蒗3号。云薯108、会薯19、云薯505产量排名前三位,可作为道真县马铃薯主推品种进行推广。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 产量, 道真
  • 低海拔区不同模式马铃薯套种糯玉米的经济效益

    林英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提高马铃薯套种糯玉米的产质量及其经济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目的,设置低海拔区域马铃薯套种糯玉米行比1/2、 2/1、 2/2、4/2、6/2共5种不同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种糯玉米2/2模式下的马铃薯产量为1 077.3 kg/667m2,玉米产量为583 kg/667m2,其复合经济效益最高,为6 729.9元/667m2,马铃薯套种糯玉米的最佳模式为2行马铃薯套种2行糯玉米。
    关键词: 马铃薯, 糯玉米, 套种模式, 低海拔, 产量, 经济效益, 七星关区
共 3816页/38159条

学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