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21 (4) 373-384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Soil and Crop 2021 (4) 373-38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作  者:
龙静泓;雷琬莹;李娜;滕培基;韩晓增;何朋;李禄军
单  位: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黑土;
摘  要:
土壤团聚体为有机碳提供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存和稳定的主要场所。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评价有机碳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1985年建立在黑龙江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农田、草地、林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长期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和化学光谱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农田相比,经过35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官能团相对峰面积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草地和林地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活性官能团的相对峰面积,草地处理> 0.2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最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裸地与农田相似,土壤碳氮含量和有机碳活性官能团相对峰面积较低,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团聚体稳定性也较低。进一步比较了干筛和湿筛两种筛分方法得到的土壤团聚体的力稳性与水稳性,发现与农田相比,草地显著提升了土壤团聚体的力稳性和水稳性,林地团聚体的力稳性显著降低,裸地团聚体的水稳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草地和林地处理主要为1 420 cm-1和2 920 cm-1的活性碳组分官能团,而农田和裸地处理主要为1 630 cm-1稳定性的芳香族官能团。退耕还林还草是提升黑土团聚体固碳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数量和稳定性化学官能团的相对比例,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团聚体内碳的活性官能团相对峰面积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更敏感,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贡献更大,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26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