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The Effects of Straw Incorporation Depth on Nitrogen Dynamic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Soil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22,41
(5)
45-54
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土壤无机氮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作 者:
陈盛;黄达;章二子;朱建彬;郭相平
单 位:
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河海大学 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秸秆隔层还田;铵态氮;硝态氮;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
摘 要:
[目的]秸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资源总量丰富,利用潜力巨大,其中秸秆还田为最主要利用方式.研究确定秸秆隔层埋深以及最优的水氮组合,为秸秆还田资源化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埋深(表面覆盖、埋深20 cm、埋深30 cm)配合不同灌水量(80%Iw、Iw、120%Iw,其中Iw为灌水定额)和不同施氮量(180、225、270 kg/hm2)下,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土壤无机氮量及和酶活性受到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埋深、灌水量和施氮量耦合作用下对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量和脲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和影响效果.[结果]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下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上层土壤脲酶活性随时间呈先显著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下层土壤脲酶活性呈先不变后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上、下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上、下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施氮量和秸秆埋深显著影响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高施氮量和秸秆埋深20 cm可显著提升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量(P<0.05);灌水量对下层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量影响显著(P<0.05),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上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运移;秸秆埋深对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影响显著(P<0.05),秸秆埋深20 cm可有效提升上、下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秸秆埋深20 cm具有较优保水保肥作用.综合考虑土壤无机氮量、酶活性、作物生长特点和节水需求,当前水肥管理模式下,秸秆埋深20 cm,灌水量80%Iw,施氮量270kg/hm2为最优组合.
译 名:
The Effects of Straw Incorporation Depth on Nitrogen Dynamic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S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