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坡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5) 29-34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坡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特征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21 (5) 29-34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坡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特征

作  者:
王磊;索琳娜;魏丹;丁建莉;郑云霞;苏刘燕;安志装
单  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径流;植被配置;面源污染;水土流失;
摘  要:
利用8个差异化植被配置野外规模化径流小区的构建,探索自然降水环境下差异化植被配置给面源污染所形成的制约作用,其中主要参考5个指标,一是总氮(TN),二是总磷(TP),三是化学需氧量(COD),四是生物需氧量(BOD5),五是总有机碳(TOC),从而可为库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防控供给一定借鉴作用。结果表明:(1)植物对于面源污染有着显著的控制效果,天然降雨条件下,减流作用最好的是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小区,平均减流作用为70.58%,板栗+雀麦(Bromus japonicus)最差,但相比板栗单种仍减流56%。(2)苦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薄荷(Mentha haplocalyx)、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和板栗的间作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坡耕地的磷素流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和板栗间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坡耕地的氮素流失。除雀麦和板栗间作小区外,其他间作模式小区,分别比对照小区径流水中的COD,BOD5,TOC消减率为29.10%~95.04%,31.49%~93.60%和16.76%~62.17%。(3)间作板栗+苦参对TN,TP等相关参数具有最优改善效果,可实现最佳配置效果,经过整体性评估从而得出,其具备最大推广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生态阻控植物配置技术提供一定数据参考。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3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