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大麦“盐辐矮早三”的高产栽培技术 湖南农业科学 1986 (6) 19-21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大麦“盐辐矮早三”的高产栽培技术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86 (6) 19-21

大麦“盐辐矮早三”的高产栽培技术

作  者:
肖和光
单  位:
宁乡县农技推广中心
摘  要:
盐辐矮早三(以下简称矮早三),系江 苏省盐城地区农科所用Co60辐射“早熟三号”选育而成的大麦高产新品种,在当地种植,具有亩产千斤的潜力。为探索该品种在我县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我们于1983年开始,连续三个年度进行了品比、播期试验,施肥、密度、播种方式正交试验,高产栽培研究及大面积试验示范。现将几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整理如下。 一、品种特性 矮早三属二棱小穗型偏春性品种,在我地栽培,11月10日左右播种,翌年5月8日左右成熟,全生育期172—175天。该品种分蘖力极强,成穗率高,冬前苗成穗一般在60%以上,高的达79.5%,穗层整齐,冠层透光好,长相较佳。主茎叶片12-13片,2叶1心至3叶开始分蘖,单株带蘖2-3个,9叶前分蘖停止并进入拔节阶段。单株成穗1—2个,一般大田每亩有效穗30—35万,高产栽培可达45万以上。株高85厘米左右,穗长5.3厘米左右,每穗总粒数23—26粒,实粒数22—25粒,单穗粒重0.7—0.85克,千粒重30—35克。耐肥杭倒,产量潜力大。抗病性一般。其缺点是千粒重不够稳定,有随每亩有效穗的高低而增减的趋势。当每亩有效椅在35万以下时,千粒重可达35克;当每亩有效穗上升到45万以上时,千粒重只30一33克。同时灌浆期受年度间气象因子的影响,粒重亦有差异。后期有轻度早衰。 二、声且溶力 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矮早主、早熟三号等6个品种,连续3年在平均亩施纯氮23.1斤的水平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矮早三3午平均亩产420,6斤,居第一位,分别比早熟三号和沪麦6号增加52.6斤、67.3斤,增产15.4—19%,达极显著水平。1983—1984·年度,全县5个示范点种植矮早三l血.r的,平均亩产363斤,比90*亩早熟三夸蹦增产37.2斤。其中沙坪乡黄合点29.2亩矮早三,平均亩产463.4斤。1985—1986年度沙坪乡沙坪村种植矮早三35.98亩,平均亩产520.1斤。1983—1986年小面积(l亩以上)高产栽培试验田,每亩分别获得535斤、661斤、708斤的产量。可见。矮早三增产潜力是很大的。但与盐城亩产千斤相比,差距甚远,主要原因是矮早三在盐城的全生育期比我县长35天以上,每亩有效租数达55—65万,千粒重达35—40克。实践证明,在我地高产栽培中只有突破穗多与粒重、多租与倒伏的矛盾,才能实现亩产过八百。如我们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的第一年,每亩有效穗也达53.46万,由于4月26日倒伏40%(距收13天),5月1日又倒伏20%(距收8天),结果千粒重仅29.9克,亩产661斤。 三、冕墙菠术 1.适期播种。矮早三大麦播期幅度较大。最适播期的确定,主要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在安全拔节、齐穗期前不拔节早穗,免遭低温冷害袭击;二是能足苗越冬,穗大、粒多、成穗率高,眩能预期抽槽成熟。早播易年前拔节,春后早穗遭冻害而减产。迟播则迟穗,穗小粒少,高温逼熟,灌浆不足,也造成减产。据此,3年来高产试验田分别于 11月 9日、10日和12日括种,安排在3月底4月初低温冷害机率少而短的时段内安全齐穗,5月8日左右成熟,全生育期为173天左右。结果苗穗结构均较理想,达到了高产要求。从播期试验来看,11月12日、19日、26日与12月3日四期播种的,亩产分别为373斤、321斤、313斤、271斤。迟播一期,每亩减产40—60斤。1986年有5个农户都因于10月25日前后播种而出现早穗的情况,3月中旬抽穗率平均为17.7%,这时正遇上3且16—18日的三天低温寒潮,日平均气温只5.It,其中16日只4.6C,致使早抽麦穗的结实器官遭受低温冷害,花粉粒被冻死,造成死花不实,结果早穗株单穗空壳率在60%以上,全田平均空壳率达12.7一15.2%,每亩减产54—80.5斤。我们的试验表明,矮早三大麦在我县以11月8—12日为最佳播期。 2.狠抓“三苗”。不论采用何种播种方式,都要根据我县冬季有无规律性的暖冬、冷冬、正常年之别的气候特点,保证每亩有2225万基本苗,适当提高群体起点,降低分孽成穗,走主茎与分孽成穗业举的道路夺高产较为稳妥可靠。因为摹本苗为冬前苗的基础,而冬前苗又是成穗数的关键。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冬前苗愈多愈早,有效穗也就愈多,冬前苗大体为成穗数的1.2一1.5倍(表二)。要夺取大麦高产,必须在每亩22—25万基本苗的基础上,及时提苗压表1冬前苗对有效穗的影响麦,使冬前茎装达55—60万。通过控氮增钾压麦等借施,把最高苗数控制在90—100万,最后使每亩有效穗不超过50万。1983年高产田每亩穗数高达53.46万,显然由于群体过大,使得拔节孕穗成熟期株间通风透光矛盾激化,光合效率低,导致后期倒伏严重(60%),最终粒重降低。1984年冬播的高产田,虽然每亩基本苗也达25.3万,但因冷冬苗难发,冬前茎桑偏少,故有效穗大降,成穗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冬前茎桑偏少,二是气象因素的影响。1985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总积温只143t,比]984年同期的247.6t,1986年同期的266.Zt,分别减少二o4.6℃与13.2℃;日照1985年二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只9.4小时,比1984年同期的39.7/J\时,ig86年同期的116.6/J’时,分别减少30.3小时与107.2小时。此时正值大麦拔节孕穗,由于低温阴雨寡照,使光合能力下降,光合产物减少,养分供应不上,从而加剧可成穗大分奠的两极分化,每亩有效穗仅32.83万,最后每穗粒数虽比上下年度增加1.5—2.9粒,千粒重高1.3—5.1克,但仍弥补不了最适穗粒数减少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两年的正交试验中,单因素基本苗分每亩25万、20万与15万三种,亩产分别为401.9斤、369.4斤及349.2斤。可见,基本苗每亩25万的产量显著高于20万的,极显著高于15万的。 8.合理施肥。矮早三大麦耐肥高产,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施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施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根据矮早三在我地栽培生育期较短,幼穗分化进程快,根系较浅,吸肥迅速等生理特点,施足基肥是高产的关键。因为这对促进冬前早发,增加穗粒数和每亩成穗数都有一定影响。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两叶前进行一次性追肥(不施腊肥),将有利于麦苗早发、矮壮和稳健,业能保证足穗和不衰。其施肥原则是:基肥足(60—70%),苗肥速(20—30%),粒肥补(10%),三要素合理搭配,以达到前「年 度类 型12 月 份苗 穗月平温(℃)A、②降雨量(毫米) 基本苗(万/亩) 冬前苗(万/亩)最高苗(万/亩) 有效穗(万/亩)③g;。裹亨慕1983年(暖冬)1984年(冷冬)1985年(正常)7.33.85.6109.67T.686J43.T101.544.625.525.323.882.354.559.?140.600石98.353.4632.8347 51\84.960.279.53840.748.3表3 镇压对植株茎秆的影响促、中拄、后补的目的(表2)。亩施纯氮以30斤较理想,过低达不到高产目的,过高则导致苔养生长过旺,群体过大,穗数过高,灌浆成熟期易受我县上月8—10日、23—25日及5月互日前后规律性的低温伴随大风大雨的侵袭,倒伏的潜在风险极大。高产田 1984年二月 26日、5月 1日两次倒伏达60%’1985年未倒’1986年4.月23日仅倒伏8; 5%,基本无损失。正交试验表明,每亩施纯氮35斤、30斤、25斤、20斤的,亩产分j4为451.l斤、417.3斤、416.7斤和355.6斤。以亩施纯辗35斤的产量最高,但经济效益以亩施纯氮25斤的最显著。 表2 高产栽培肥料施用情况 (二)春管。一是不断清狗沥水,根除麦田湿害,养根保叶争粒重。据测定,灌浆期渍水烂根死苗的颗粒无收;乳熟期渍水死苗,千粒重仅16.6克;蜡熟期死苗,千粒重为22.5克;黄熟期死苗,千粒重为26.8克。H是补施粒肥。剑叶露尖时,亩施尿素4一5斤,对提高结实粒数,防止早衰,增加粒重有较好作用。三是叶面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据试验,始穗期喷施0.3%的肥液,千粒重增加口.9克,亩增45斤,增产7.8%2始穗、齐穗期各喷一次0.3%的肥液,千粒重比对照提高2.9克,亩增75斤,增产13%。大麦粒重年际间变幅较大,这除了品种之间、有效穗多少有差异外,在同一年度同一条件下,粒重高低主要取决于当年4月的气候条件,其中尤以日照为重要。高产田与大面积调查证实,1985年粒重最高,1986年最低,主要原因是1985年乏月a照比1986年同期多23.4小时,雨日少10天。四是搞好病虫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虫,齐穗、灌浆期防治好赤霉病。五是适时收割。1985年试验绪果,乳熟期(4月2日)收,千粒重14.23克,亩产190斤,蜡熟期(5月 1日)收,千粒重24.13克,亩产320斤;黄熟期(5月6日)收,千粒重.33.67克,亩产440斤,枯熟期(5月 11日)收,千粒重31.67克,亩产4 10斤。以黄熟期收割产量最高。二.加强培管(l)冬培。中心环节是在全苗、齐苗、匀苗的基础上培育壮苗,促进早发分孽,达到索足、矮壮、墩实,叶片长短宽厚适中,根系发达,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要求冬前(互月上旬)单株叶片数达到5.5一6叶,单株分菜2—3个,每亩茎孽数60万。主要抓好两项揩施:一是早追苗肥。2叶前施用,促进麦苗早发冬壮。二是及时压麦。3叶期压麦,暂时抑制主茎生长,促低节位分绕和根系下扎;4叶后各次压麦,既拄制地上部生长,又抑制无效分孽,加速小分巍死亡,改善群体光照条件,促进大穗和根系发育,同时还可降低株高,缩短节间,增粗茎秆和增强抗倒能力(表3)。注。参加本试验的还有陈德新、胡建平、罗小君等同志21压 麦次 数 株高(厘米)茎基粗(厘米)基部节间长(厘米)第一节间第二节间不压麦压一次压二次83J82.782.60.2B90.3270.3682.972.962.868.928.668.48年份──基、追肥比例(殆)三 要 素配 比no磷素钾素基肥苗肥.粒肥大麦“盐辐矮早三”的高产栽培技术@肖和光$宁乡县农技推广中心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4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