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密度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 (6)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密度影响 Journal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2020 (6)

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密度影响

作  者:
曾娇;钟俊生;李联飞;饶元英;刘欢
单  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平均密度;仔稚鱼;潮汐;种类组成
摘  要:
为探讨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群落的影响,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长江口南支的南北纵向断面设置两个站位点(St.1:31°35.500′N,121°20.004′E;St.2:31°33.500′N,121°20.000′E),于每月大潮期间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按潮汐定时昼夜进行"表、中层"水平拖网采样(涨潮采样4次,退潮采样4次).全年总计拖网384次,共采集到仔稚鱼51 783尾,隶属于11科32种.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总尾数的87.05%)、鲫(Carassius auratus,占总尾数的3.45%)、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占总尾数的3.16%)、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占总尾数的2.16%)和香■(Repomucenus olidus,占总尾数的0.01%).采集的仔稚鱼发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前弯曲期,占总数的95.21%,其次为弯曲期4.54%,后弯曲期0.12%,稚鱼期0.12%,卵黄囊期0.01%.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水域各月平均密度及不同生态类型的渔获量均受不同程度的"涨退潮"影响,均表现为涨潮平均密度、渔获量大于退潮.长江口南支贝氏■、鲫、翘嘴鲌、子陵吻虾虎鱼、香■等5个优势种的体长及发育阶段分布因潮汐而变化,除子陵吻虾虎鱼外,其余4种仔稚鱼的体长分布均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5种仔稚鱼体长的周年分布呈显著月变化;除前弯曲期外,5个优势种均表现出退潮时弯曲期仔稚鱼的平均密度高于涨潮时,后弯曲期仔稚鱼的平均密度低于涨潮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溶氧量、温度与平均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盐度与平均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9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