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不同培养基质、培养时间和处理方式对真菌处理小麦秸秆营养价值与瘤胃发酵效果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4 (3) 165-172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不同培养基质、培养时间和处理方式对真菌处理小麦秸秆营养价值与瘤胃发酵效果的影响 China Feed 2024 (3) 165-172

不同培养基质、培养时间和处理方式对真菌处理小麦秸秆营养价值与瘤胃发酵效果的影响

作  者:
王欣;王慧;田雨佳;张学炜;刘鼎阔;胡鹏程;魏勇跃
单  位:
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市生物饲料添加剂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关键词:
小麦秸秆;霉菌毒素;真菌;二级分子结构;体外发酵
摘  要:
本试验旨在揭示不同培养基质、培养时间和处理方式对真菌处理小麦秸秆的营养指标、霉菌毒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二级分子结构的影响,并探究营养指标与碳水化合物二级分子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体外法评价处理后小麦秸秆在奶牛瘤胃内的发酵效果。试验以Pleurotus eryngii为试验菌株,将高粱和小麦作为培养基质,按处理方法分为常规组、灭菌组和微贮组,发酵时间分别为5、8、11周。结果表明:培养基质为小麦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较高粱组分别降低了3.71%、4.32%、18.45%;灭菌组在11周时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和木质素含量最低,相较于8周分别降低了74.90%、31.16%,粗蛋白质(CP)含量极显著升高(P <0.01),而微贮组在8周时NDF、ADF、CF含量最低。NDF、ADL与总碳水化合物第一亚峰和第三亚峰的峰高、峰面积,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峰高、峰面积呈负相关,ADF与它们存在显著负相关(P <0.05),NDF、ADL含量与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峰高、峰面积均呈正相关。微贮组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最高,灭菌组的乙酸:丙酸值最低,且灭菌组样品的氨态氮(NH3-N)和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含量降低,30 h产气量(GP30)提高(P <0.01)。由此可见,Pleurotus eryngii真菌处理小麦秸秆通过改变总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纤维性碳水化物的结构来影响秸秆纤维成分含量和营养指标。相较于常规组,灭菌组发酵培养11周、微贮组培养8周效果最佳,且在该培养时间5种霉菌毒素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32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