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不同捕捞方式下印度洋北部鸢乌贼渔场时空分布差异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 (6) 1079-1089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不同捕捞方式下印度洋北部鸢乌贼渔场时空分布差异 Journal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2021 (6) 1079-1089

不同捕捞方式下印度洋北部鸢乌贼渔场时空分布差异

作  者:
温利红;张衡;方舟;陈新军
单  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关键词:
印度洋北部;鸢乌贼;捕捞方式;中心渔场;时空分布;
摘  要: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3种捕捞方式的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7、2018和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产量分别为28 347、68 535和180 094t,产量逐年上升。从年间变化来看,CPUE波动较大;从月间变化来看,各月产量与CPUE的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3种捕捞方式各月产量重心呈现逆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移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灯光敷网分为5类,灯光罩网分为4类,鱿钓分为6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12.5°N~14.5°N,58°E~60°E和16°N~18°N,61.5°E~63°E海域内。以时间和空间为影响因素,对不同经度间海域分析发现,CPUE在不同时间、空间上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捕捞方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加强时间序列的样本采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分析鸢乌贼渔场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本原因,为后续合理开发该渔业和建立相关渔情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9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