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地下水位及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土壤 2022 (2) 338-343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地下水位及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Soils 2022 (2) 338-343

地下水位及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作  者:
邹炎;廖超林;杨振宇;程鹏;尹力初
单  位: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地下水位;有机肥;活性有机碳;结构方程模型;

摘  要:
利用自1981年开始的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对耕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孔隙状况及团聚体进行分析,以探究不同地下水位(20、80cm)和施肥(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管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并分析孔隙状况和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降低地下水位导致高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轻组有机碳(LF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显著降低,各处理的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则显著升高;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LFOC、EOC和POC的含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施肥对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大于地下水位。红壤性水稻土粗大团聚体可促进毛管孔隙的形成,从而保护或稳定LFOC和POC;EOC受土壤孔隙状况及团聚体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南方稻田土壤有机碳管理及肥力调控需关注地下水位变化和合理施用有机肥。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4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