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岷江杂谷脑流域典型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 (3) 45-52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岷江杂谷脑流域典型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21 (3) 45-52

岷江杂谷脑流域典型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作  者:
邓力濠;张明芳;师嘉祺;蒋志魏;张晟;余恩旭;杨晨
单  位: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天然林;人工林;水文效应;岷江上游;
摘  要:
通过野外测定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岷江杂谷脑流域4种典型天然林和3种人工林地被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天然针叶林>天然针阔混交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所有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远大于地被物层。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和最大持水率分别约为人工林的1.26、1.24倍。在3种人工林中,低郁闭度人工针叶林除自然含水率外,其余地被物水文指标均低于其他2种人工林;中高郁闭度人工针叶林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高;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最高。鉴于土壤层是区域水源涵养主体,在人工造林时应采取以针叶树种为主,阔叶树种为辅的混交方式,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以及地被物和土壤拦蓄降水的能力。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1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