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植被恢复模式对贵州石漠化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章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毛竹林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李钢, 田刚, 王冉]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1 (4) 43-47
-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陶吉杨, 谭军利, 郑飞龙, 王西娜, 张维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40 (3) 207-217
-
不同造林树种对铁尾矿基质结构的影响——以唐山迁安首钢马兰庄铁尾矿为例 [黄秋娴, 陈颖, 车晓雨, 李玉灵] 林业资源管理 2015 (5) 110-116
-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胡江波, 杨改河, 张笑培, 冯永忠] 河南农业科学 2007,36 (3) 71-74
-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林业科学 2009,45 (8) 14-20
-
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 [崔永琴, 冯起, 孙家欢, 肖建华]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 200-203
-
渭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姚源, 刘璇, 朱慧男, 唐德瑞] 陕西林业科技 2020,48 (6) 1-5
-
徐州市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碳储量 [董波, 万福绪, 严妍, 蒋丹丹, 刘建中, 刘天池] 水土保持通报 2015,35 (3) 288-292
-
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唐小智, 李德文, 刘赞, 桂林华] 四川林业科技 2015,36 (1) 11-16
-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TOPSIS综合评价 [李帆, 刘小龙, 杨君珑, 李小伟, 曹兵, 张维江] 农业科学研究 2019 (3)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