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山东省6个豆梨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2,42 (1) 138-145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n six wild populations of Pyrus calleryana from Shan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22,42 (1) 138-145

山东省6个豆梨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  者:
李永涛;王振猛;杨庆山;周健;王莉莉;刘德玺;魏海霞
单  位: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豆梨;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AFLP
摘  要:
[目的]探究山东省野生豆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及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省分布的6个群体61个野生豆梨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344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6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340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9.75%.扩增条带中包含特异性条带179条,通过这些特异性条带可对88.52%的野生豆梨单株进行鉴别.6个野生豆梨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及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07% ~55.09%、1.2407~1.5509、1.1541~1.2378、0.0905~0.1455及0.1346~0.2271.AMOVA分析显示,12.53%的变异来自群体间,87.47%的变异来自种群内.UPMGA聚类分析得出,61个单株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7378~0.8843之间,平均值为0.8068.在遗传相似系数0.806处可划分为5组,其中部分来源于同一地区的单株并没有完全聚为一组,而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824处分割时,还可将第Ⅴ组分为8个亚组,且亚组中来源于同一地区的资源倾向于聚为一类,主效应分析结果和UPGMA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山东省野生豆梨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各群体内遗传分化程度大于群体间,且群体间的地理来源和遗传变异程度并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译  名: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n six wild populations of Pyrus calleryana from Shandong Province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7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