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基于EPG技术分析苜蓿品种对苜蓿蚜的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4) 814-821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基于EPG技术分析苜蓿品种对苜蓿蚜的抗性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021 (4) 814-821

基于EPG技术分析苜蓿品种对苜蓿蚜的抗性

作  者:
于良斌;徐林波;王予彤;王丹阳;韩海斌;康爱国;庞红岩
单  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植保站
关键词:
苜蓿蚜;苜蓿品种;取食行为;抗性;刺吸电位技术;
摘  要:
为明确6个苜蓿品种对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的抗性差异机理,观察苜蓿蚜在不同苜蓿品种植株上的取食选择行为,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判定取食过程中所出现的波形,并筛选适宜参数作为对不同苜蓿品种抗蚜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苜蓿蚜在取食苜蓿时呈现出Np、Pd、A、B、C、E1、E2和F波共8种波形。苜蓿的抗虫位点主要存在于苜蓿植株的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当苜蓿蚜开始取食时,中苜2号的抗虫位点在叶表面,但抗性较弱,第1次刺探的发生时间迟,为16.00 min,E2波的总持续时间长,为26.99 min;赛迪7的抗虫位点集中在叶肉和韧皮部且抗性强,E2波的持续时间短,为5.00 min;金皇后的抗虫位点出现在第1个E2波之后,第1次E2波后的E1波个数为7.78个,即韧皮部的抗性最强。苜蓿蚜在不同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各异,且不同品种的抗虫位点和抗虫机制不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苜蓿品种对苜蓿蚜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赛迪7的抗性最强,中苜2号的抗性较弱。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0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