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1 (2) 77-86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Crops 2021 (2) 77-86

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作  者:
付景;尹海庆;王亚;杨文博;张珍;白涛;王越涛;王付华;王生轩
单  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关键词:
水稻;追氮模式;产量;根系形态;生理特性;
摘  要:
为明确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粳稻品种郑稻19和郑稻20为材料,于水稻拔节后设置4种追氮模式,基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分别为6∶4∶0∶0(T1)、6∶0∶4∶0(T2)、6∶2∶2∶0(T3)、6∶0∶2∶2(T4),以施用等量基蘖肥不追施氮肥(T0)作为对照,研究中后期不同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郑稻19和郑稻20的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不同追氮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而T3处理的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均表现为T3>T1>T2>T4>T0。同时,2个水稻品种齐穗期、齐穗后至成熟期的根系体积、根干重、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是T3处理最高,且根系氧化力、吲哚乙酸含量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也是T3处理最高。说明水稻拔节后分次适时(促花肥和保花肥)追氮能够促进中后期根系生长,维持根系较高的生理活性,延缓根系退化衰老,有利于水稻高产,而一次追肥或延迟追肥对水稻生长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6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