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1 (6) 755-765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1 (6) 755-765

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

作  者:
张雪艳;张悦;陈昊楠;宋灿灿;邓晓悦;吴飞;董毅;李庆;蒋春先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玉米;间作;节肢动物群落;群落特征;
摘  要:
【目的】明确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方法】通过调查四川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花生间作、玉米-红薯间作及玉米净作4种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分析了4种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群落特征指数,比较了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调查共获得5纲18目94科177种节肢动物,其中玉米-花生栽培模式田间物种数最高,为117种;其次是玉米-大豆栽培模式、玉米-红薯栽培模式和净作玉米,分别为103、101和78种。对4种栽培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分析,其中,玉米-花生栽培模式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为10.925 1;玉米-红薯栽培模式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最高,分别为0.1663、0.6195和0.1354。4种栽培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为玉米蚜、小绿叶蝉、异色瓢虫和黑毛蚁。对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蚜、玉米螟和粘虫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于净作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仅玉米-红薯栽培模式对玉米蚜的发生有抑制作用,3种间作模式均对玉米螟、粘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3种间作模式天敌虫口密度都明显高于玉米净作。【结论】间作可提高田间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提高群落中天敌物种数及种群密度、降低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粘虫的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其中玉米-红薯栽培模式是最能增加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和降低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0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