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水稻种子萌发后核酸含量的变化 湖南农业科学 1983 (5) 49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水稻种子萌发后核酸含量的变化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83 (5) 49

水稻种子萌发后核酸含量的变化

作  者:
张建量;罗泽民
单  位:
湖南农学院
摘  要:
从水稻种子萌发开始,分析幼苗中核酸变化规律,对栽培管理及选择最佳诱变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们选择水稻良种“79—1163”浸泡催芽,从露白开始到芽长0.5cm、0.9cm、3.5cm、4.5cm、5 cm、6 cm时分别取样进行核酸(DNA和RNA)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结果见下表。 水稻萌发后到幼苗长至 6 cm,DNA含量总趋势是上升的,但有明显的起伏,在芽长0—4.5cm期间,DNA的消长出现两次起伏。RNA在种子露白后芽长0.5cm时,其含量很高,不久便跌下一半,并维持一段低水平,-到芽长 5 cm时,含量陡增三倍,到6 cm时,又下降三分之一,变动幅度很大.DNA与RNA比较,一般是RNA高于DNA,并且当DNA含量较高时,则RNA含量较低;在DNA较低时,则RNA较高。 DNA含量处于峰值时,是否为诱变处理的最佳时期,本研究提供的数据可作进一步试验的参考。 与此同时,我们对西瓜种子萌发后的幼苗作了类似分析,发现双子叶植物的西瓜和单子叶植物的水稻,尽管他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但核酸(DNA及RNA)出现的高峰时间却很相似。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水稻种子萌发后核酸含量的变化@张建量$湖南农学院 @罗泽民$湖南农学院
计量
文章访问数: 8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