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川东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成因类型及形成机制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2021 (4) 33-45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川东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成因类型及形成机制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Volumn 2021 (4) 33-45

川东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成因类型及形成机制

作  者:
左洺滔;胡忠贵;张伟;周道勇;朱贤强;罗毓明;庞宇来;邵燕林
单  位: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关键词:
四川盆地;云安厂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储层;成因类型;
摘  要:
在对最新的钻井、岩心及薄片等大量地质解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川东云安厂地区黄龙组储层特征及孔隙类型。在储集空间类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时间序列及成岩作用改造因素,对储层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黄龙组储层岩石类型以各类颗粒白云岩、粉晶-细晶白云岩及云质岩溶角砾岩为主;孔隙以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角砾间溶孔等次生孔隙为主;按储层成因类型来看,可分为保持型储层、溶蚀型储层、云化型储层3大类,且识别出若干储层所组成的复合型储层;按照时间序列及成岩作用改造因素,进一步将溶蚀型储层划分为准同生期选择性溶蚀储层、表生期岩溶储层及埋藏期溶蚀储层。保持型储层与高能颗粒滩相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颗粒间孔隙得以保存,未经大规模破坏及充填后期成岩矿物;溶蚀型储层表现为在经历多期次溶蚀作用改造后,以各类溶蚀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而云化型储层则为经过白云岩化作用改造后,以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黄龙组优势储层的形成,往往表现为在"相控型"储层的基础上,在成岩阶段经过多期成岩流体的的叠加改造,从而形成有效的次生孔隙富集带。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2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