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渔山列岛海藻场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6 (5) 373-378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aweed Be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ound Yushan Archipelago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7,36 (5) 373-378

渔山列岛海藻场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作  者:
毕远新;张亚洲;丰美萍;梁君;王洋;王伟定
关键词:
海藻场;瓦氏马尾藻;铜藻;分布格局;生态修复
摘  要:
为探明渔山列岛海域海藻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解析海藻场退化机制,提出海藻场生态修复策略,于2015年6月,采用水下样方法对北渔山岛海藻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分析了海藻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北渔山岛海藻场的支撑物种为瓦氏马尾藻和铜藻,且瓦氏马尾藻的平均密度达到了250 ind/m2,远高于铜藻的密度,是海藻场中的优势种,反映了渔山列岛的生态保护效果较好,瓦氏马尾藻海藻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2)在水平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在岛礁东南向分布稀少、而在西北向分布密集,这与岛礁不同方位受风浪影响的强度有关;在垂直分布上,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宽,且最大分布水深为6.35 m,这也是在我国瓦氏马尾藻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分布水深,而2~4 m的水深范围成为瓦氏马尾藻最适宜的栖息水深,但平均株高仅0.38 m,且生物量较低,说明近岸岛礁海域的瓦氏马尾藻藻场也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营养繁殖方式比一年生铜藻的有性繁殖方式更能适应现今的海洋生态环境,而一旦瓦氏马尾藻资源在外界干扰下受损将很难恢复,因此,我们可通过人工移植多年生瓦氏马尾藻的方法修复近岸海域的海藻场资源.
译  名: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aweed Be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ound Yushan Archipelago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19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