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玉米育种转型期的困惑与思考

农业科技通讯 2018(5),6-9+54

玉米育种转型期的困惑与思考

郭庆辰;崔汉良;孙铭元;吴春来;郝敬爽;窦秉德;

湖南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来种业有限公司;山东华良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博士种业有限公司;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摘  要:
在中国玉米育种处在以市场全球化、品审改革、国际竞争、生物技术介入等为标志的转型期,总结了种质基础、杂优模式、碎片化育种等方面的困惑,剖析了育种理论、种质创新、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性。认为育种单位要走出转型期,必须针对特定区域,整合优异种质,坚持有特点的两群论,确定前瞻性育种目标,充分发挥育种家优势,融合生物技术,选育出有区域优势且被市场广泛认可的突破性品种。

关键词:玉米育种;转型期;育种目标;种质创新;

0

自从中单 2 号(获国家发明奖)推广(1977 年大面积推广,1982 年开始在全国普及)至今,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玉米品种经过了 6 次大的更新换代,每次更新换代都促进了种业升级,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玉米品种多年来的更新基本上都是“微调”,种质创新、杂优模式、技术路线基本没有太明显的改进,具体为:在黄淮海区,围绕黄改系做文章,杂优模式多为 Reid(P 系)/黄改;而在东华北区,黄旅系为父本骨干系,多在母本系改进上下功夫(如改良外来种质)。

中国玉米育种的几十年来,通过不断探讨,逐步成熟起来,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 市场需求开始多元化,迎来诸多挑战,育种家深感困惑[1],产业面临转型压力。

1 转型期的标志

育种界有“十年徘徊、或倒退”之说[2]。 郑单 958于 2000 年审定,先玉 335 于 2004 年在黄淮海审定、2006 年在东华北审定, 之后的 10~15 年时间再无突破性品种出现。 中国玉米产业,不在转型中升级,就会在转型中消退。

①全球一体化加快。 全球市场一体化,倒逼中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使种业人转轨定向,调整育种思路,改变育种模式[3-4]。 ②品种审定制度重大改革。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首先,渠道多元化,新增“绿色通道”、“联合体”等途径,好组合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降低了审定成本。 第二,注重品种的科技含量,全方位、多视角选品种。 绿色、环保、优质、高抗、专用性、区域性组合都可审定[5],不再片面追求产量,不搞低于对照一票否决。 第三,新的品种审定制迫使选育和经营单位风险自负, 品种井喷时育种人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喷沙子喷金子,不求数量求质量,出精品,出好品种,出大品种,这是种业人的不二选择,一个品种可以托起一个公司,一个品种也可拖垮一个公司。 ③国际竞争加剧。 改革开放,加入WTO,先锋、孟山都、先正达、KWS等国外种业航母已进来,闭门造车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种业面临严峻国际竞争。 与其被动招架,不如主动出击。 发挥自身优势,绝地反击。 中国种业不仅要制胜本国阵地, 还应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④生物技术快速介入。 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育种进程大大加快,而常规育种技术周期长、效率低、预见性差,靠碰运气育出好品种的时代行将结束。 ⑤创新主体发生

变化。 20 年以前,玉米育种主体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现在企业成了玉米育种主体,种子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兼并重组加剧。 多、小、乱、杂的种业状况将会改变,种业航母将在分化重组中产生。 ⑥时代呼唤新品种。 任何一个品种都是时代的产物。 一个品种的推广除了与自身种性有关外, 也与耕作技术、 生态条件、 机械化水平、 收贮加工等密切相关。 郑单958、 先玉 335 已推广 10 多年 , 其不良性状也暴露无遗。 先玉 335 不耐密, 密度不能超过 4 000 株,不抗倒,不抗大斑病和灰斑病,在黄淮海种植存在重大风险;郑单 958 成了晚熟和脱水慢的代名词,不可能机收籽粒。 “958 模式”、“335 模式”显然与当今、未来育种理念不合拍。 创新求变才能出好品种,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 转型期的困惑

2.1 放弃黄改系,是否会动摇育种基础

在东华北,BSS×NSS、BNS×黄旅成了主要杂优模式。 在黄淮海,创新和回归还在博弈,许多育种家认为,黄改系是传统血缘,在黄淮海特殊气候下,黄改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黄改系不可放弃,应该改良黄改系,但用什么改良黄改系? 黄改系血缘占多大比例? 一直在争论。

2.2 类先玉 335 品种在黄淮海能否站住脚

在黄淮海, 大部分单位设双对照———郑单 958和先玉 335,超“958”容易,超“335”难,只要大喇叭口期不倒伏,一般年份都超不了“335”。 “335”的技术高度的确是国内种质难以企及的。 人们有理由认为,只要能改良几个基因位点,使“335”在大喇叭口期能站住,就会成为一个大品种。 “335”籽粒的脱水速度更是其他种质资源所不能比拟的。 只要提早成熟 5~7 d,就会成为一个籽粒机收好品种。

2.3 “土×洋”、“洋×洋”之路还能走多远

BNS ×Reid,BNS × 黄 改 , 称 为 “ 土 × 洋 ” 之 路 。DH605 是 BNS×Reid 的典型代表 ,BNS× 黄改也出了一系列品种,张书申的野风号玉米正在推广中。 这些品种可称为 过渡品种,或 后“335”、后“958”时代 品种,在“335”、“958”向粒收玉米品种过渡期需要这一类品种。 DH605 在黄淮海的崛起, 使育种家感到困惑,人们对早熟坚秆密植路线产生了怀疑。 美系×美系、美系×欧系、欧系×欧系,被称为“洋×洋”之路。 此路虽已起步但很多人都是在观望, 一是受种质资源限制,二是没有理论基础,迈不出第一步。 “洋×洋”表

现早熟、坚秆、耐密、脱水快,具有明显优势,但如何解决抗性,如何找出产量与熟期平衡点,如何辩证看待密度与产量的关系,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9]。

2.4 籽粒机收何时才能实现

农业部开设了籽粒机收组, 籽粒机收品种已经通过审定。 籽粒机收概念被一些公司炒得很热,但何时真正籽粒机收,农户很期待,可是许多育种家心里也没底,虽然品种也报也审,但完全是为了迎合大形势,既没有从理论上搞明白,也没有深入地从产业实际去考虑。

2.5 常规技术还能坚持多久

到目前为止, 国内几乎所有的玉米品种都是靠常规技术搞出来的,生物技术贡献率微乎其微。 许多老专家对生物技术持排斥态度, 认为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把握;有人愿意结合生物技术,但找不到切入点。 有些搞生物技术的认为生物技术是“烧钱”,企业不要搞。 多数专家认为,常规技术是基础,生物技术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2.6 碎片化育种还能否挺住

①中小公司育种。育种人员少,年投入不足100万,基本不选系,搜集公共系、国外的骨干系,改头换面,出类似品种,既能销售,又不担风险。 ②亿元大单位育种。 年投入上千万,有规模,没体系,形不成合力。各试验站处于分割状态,缺乏交流,重复选系,重复测配,造成极大浪费,同样是机会主义。

碎片式育种能出大品种吗?

3 转型期的思考

玉米育种处于转型期, 应该重新定位, 深入思考。从哪里切入?需要解决4个问题:育种理论突破、种质资源创新、技术路线改进、育种体系建立。

3.1 育种呼唤理论突破

重实践轻理论是育种界的通病。 玉米育种起步或初级阶段靠勤奋、靠经验、靠运气可出品种;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际竞争加剧,没有理论的发展和突破,育种仅是赌运气。

美国是地道的玉米王国,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其单产记录不断被刷新,2016年单产记录更是达到了2 181.8 kg/亩[8]。美国育种理论的突破,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精华, 是大学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借鉴美国近百年玉米育种发展历程,研究其育种理论, 结合我国玉米育种现状确立自己的育种理论。

3.1.1 早熟 、 坚秆 、 耐密 ——— 籽粒机收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主要方向

美国已实现玉米籽粒机收 60 年,而我们的育种家还在讨论,还在犹豫和观望———“籽粒机收可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农户会不会买账? 玉米育种必须要有前瞻性,一味追逐流行大品种,必然导致落伍。 一个组合从育种—申报—审定—推广—成型,至少要 10 年时间,在组配基础材料时至少有 10~15 年的预见性。

适宜机收玉米 6 000~8 000 株/亩, 单穗 100~150 g,亩产量 600~1 000 kg,相比目前玉米平均产量大幅度提高,与美国平均产量持平或超越,并没有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只要坚秆,高抗倒伏,高抗青枯,产量就有支撑和保证。 对于机收籽粒水分问题,若生育期控制在 90 d 以内,收获时水分必须在 16%~18%之间[9],谁率先育出这样的品种 ,谁就会拥有中国种业的未来。

黄淮海和东华北有 3.8 亿亩玉米,两大区地域广阔,环境条件差异大,气候复杂,不可能一个品种模式包打天下,提倡专业化、区域化、异质化品种,但不论哪一种类型,都离不了籽粒机收化,这是大趋势。

3.1.2 抗性对产量形成的支撑 作用

“ 抗性即 产量! ”曾由艾诺瓦提出,这是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石。 抗倒、抗病是支持密植高产必备的骨架和内在要素,耐密是提高玉米群体光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注重群体光合效率是解决玉米产量遗传增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 2016 年, 美国玉米最高亩产记录为 2 181.8 kg, 亩种植密度可达12 000 株,没有群体抗性支持 、没有耐密性就不会有美国玉米单产的不断攀升。

资料显示, 美国玉米黄金带伊诺华州与吉林省纬度相同, 面积相当, 伊诺华州玉米亩种植密度6 000~8 000 株 , 而吉林省为 4 000 株/亩 ; 伊诺华州玉米平均生育期 115 d, 而吉林省玉米平均生育期130 d。 美国玉米平均亩产量约 700 kg,而我国玉米平均亩产量为 375 kg, 吉林省未发生灾害玉米田平均亩产量(675 kg)与美国相差不多,可见抗性是保障产量的关键要素。

3.1.3 二群论与商业化育种

二群论是Duvick教授提出来的, 他有一个形象而又高度概括的概喻, 玉米育种就是“ simple ”(简单),而不是“ complicated ”(复杂)。

二群论是现代商业化育种的先声,没有二群论,程序化育种根本无从谈起。 BSS×NSS,Reid×Lancast-

er,母本群,父本群,非此即彼,一目了然。从世界各地收集种质资源,基因组检测,聚类分析,田间观察,一推一拉。 有了脉络分明的基础群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优良基因个数,提高目的基因表达频率。

在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对二群论认识到位, 但因手头种质资源大多混合成分(乱群),无法进行类群划分。 若从收集种质资源做起, 因人的育种生命有限,实施起来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在黄淮海区,在先玉335不发生倒伏的情况下郑单 958产量比不过先玉 335, 比不过DK516,聚类分析发现,958父母本相似度高达36%,而335、516相似度为0。 遗传规律早就告诉我们,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呈正相关(也不绝对)。 不搞二群论,很难在产量(抗性)上有所突破。 收集国外种质资源越来越容易, 从国外杂交种分离二环系还是育种主要手段,血缘不清,盲目选择,通过聚类分析人为划血缘,一旦自交系稳定,也不好找到对象,只能用骨干系先测一般配合力,再用自有系测特殊配合力,海量选株选系,随意组配,成功几率低。

如果是二群论,杂交组合好找对照,好测试,按程序办事,用数据说话。

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先搞二群论。 全国育种人员手头育种材料差异很大,难整齐划一,可以有多种形式的二群论,BSS×NSS、BNS×黄改、BNS×黄旅等。早划群早主动,晚划群晚主动,不划群不主动。最近几年,在育种界有所成就的都是二群论的践行者,如:DH种业BNS×Reid (DH605、DH618); 良玉种业BNS×黄旅(良玉 66、良玉 88、良玉 99);宏泽种业BSS×黄改 (泽玉8911); 五谷种业 BSS×NSS (五谷305、 五谷368); 金博士种业BYSS×NPSS (金博士702、金博士718);华良种业BSS×NSS(华良78)。

3.2 种质资源创新

种质是基础,技术是手段,而出品种才是目的。优异的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前提。

种质资源曾经是制约育种的瓶颈, 跨国种业公司在中国发展布局,收集相应资源已很容易,关键是怎么利用。 不断整合外来种质,提高群体内有利基因频率,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选择效应,聚积多抗基因,这是改良和创新的目的。

BNS×Reid是黄淮海目前的主要组配模式,也育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种。 BNS中原成分各占多大比例?为何BNS选系多偏向NSS? Reid以郑58为主

(478 脱水慢)。 如何改良郑58,加入什么成分才能与BNS 有高配合力? 这都属于种质资源创新范畴 。

没有育种目标搞育种是误打误撞, 有了长远规划但没有新的种质资源也是无米之炊。 为了提高抗性,许多单位往自交系里加入热源:P、suwan 等,加入父本群还是母本群,加入多少,全面渗入还是单基因导入(加入某一性状),这一系列问题既没有进行过理论探讨,也未见从实践中悟出成败得失。

“乱花渐欲迷人眼”。 美国种质还未吃透,欧洲种质又进来了。 欧洲种质与美国种质及本土种质截然不同,具有“早熟、坚秆、耐密、品质好,不抗叶斑”等特点。 三大种质怎样融和,如何划分类群,进而形成自己的育种风格,是育种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新 ”不等于 “好 ”,有专家认为 ,创新过程是在循环中不断提高的过程, 许多加入热源的组合抗倒伏、抗叶斑能力提高了,但对光温敏感、不抗青枯。 在导入某一基因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固有基因组的影响。

美国公司在种质资源创新上做得非常成功, 他们 往 BSS 系 里 加 入 maiz amargo, 往 NSS 里 加 入midland, 既保持了原有系的优良性状, 又对不良性状进行了改良, 总体遗传性状获得循环提高, 值得我们借鉴。

3.3 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融合

3.3.1 DH 育种

优良目的基因重组是小概率事件 ,经系统选择,8~10 代才能稳定, 一年 3 代,3 年才能稳定 1 个(批)自交系。 该系配合力高低、与什么组配还是未知数。 张铭堂教授认为,10 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重组群),如果选出纯合基因重组体 ,其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即(1/4)10=1/1048576]。 任何一个育种团队都会受到单位人财物力的限制,技术力量有限度,各世代群体不可能无限放大;而 DH 育种可以大大加速纯合进程,提高育种效率[10]。

几家亿元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搞 DH 系,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效果不理想。 有些搞 DH 系的专业公司推广该项技术,响应者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在 DH 系的应用上,大部分公司犯了方向或路线错误。 方向错误是指:育种目标稀植大穗,一心超对照,片面追求产量,为审定而搞育种,在组配基础材料时,“大穗×大穗”一旦加倍稳定,稀植大穗入选,进入测配阶段,早熟耐密系必然被淘汰。 路线错误指:不搞二群论,引进美系或欧系就诱导,血缘不清,盲目扩大群体, 一年可出 1 万~10 万个纯合系, 若选

20个自有系与其测配,将出20万~200万个组合,天文数字,测试系统难以承受。

目前对DH育种法似乎有两大疑虑,一是缺乏基因和环境互作过程,自交系抗性及适应性是否过关;二是稳定快,群体小,选择几率小,优良基因重组频率低。

金苑种业范弘伟团队有多年从事DH系的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DH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DH育种优点:缩短育种时间,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从而可扩大育种规模,增加遗传变异,选择几率大,分离极端值优于常规技术;基因纯合速度快,一旦加倍成功,100%纯合;结合分子标记精准制导更加高效,选择更为准确;自交系的DUS值更加完美。

DH育种缺点:基础再重组频率低;诱导后代一次性垃圾材料多;分离群体需规模大,成功率才能高;缺乏基因与环境互作过程;大规模DH系评价利用有待探讨; DH系不适合所有育种材料,有偏好性,双亲类似度<20%,只能诱导出偏双亲其中之一的自交系。

3.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 实现了对复杂数量性状的解析,极大地推动了玉米育种工作的发展[11]。 分子标记使玉米育种由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 由E×G进入到分子网络层面,由经验为主到“精准制导”。 玉米全基因图谱的完成为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技术基础。 “十一五”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 又把全基因组选择列为国家攻关项目。

分子技术可做到 “精确制导”, 全基因组选择无可争议,其基因组育种值预测准确度可达0.85[12]。 如何融入到常规技术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有专家撰文提出,玉米主要性状由约5 000对功能基因控制,25 000是个天文数字,再发达的生物技术也是辅助手段,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还得靠田间试验来搞育种。 但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其规律性。 科学理论的应用已深入到科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世界。

3.3.3 转基因技术育种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成功应用不仅展示了其科学价值,更是划时代的技术创新。转基因大国美国,到2015年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0.709亿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39.45%。美国92%的玉米为转基因商品

种(2016)。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到2015年已遍及六大洲26个国家,总面积达1.8亿hm2。ISAAA数据表明,1996-2014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其产值增加了1500亿美元,减少了5.8亿kg杀虫剂(活性成分)的使用,节约了1.52亿hm2的土地。仅2014年一年因使用转基因作物,减少了约270亿kg的CO2排放量,相当于减少了12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全球人口已约70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97亿,以目前生产水平,生产的粮食难以养活这么多人口,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可使全球现有的15亿hm2土地价值实现持续增长,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护了森林生态和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作物育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效果也极其显著。 包括: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碱,控制杂草生长;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品质;改善生态环境。 转基因技术不仅实现了远缘遗传转化,使常规技术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它的普及推广将使人类生活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3.3.4 常规技术仍需改进

“ 育种未动 ,栽培先行 ”试验地管理是一门学问,穗行与穗行之间,乃至每个单株应有均衡的表现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淘汰不良穗行,优良穗行选优良单株”。

4 结束语

在玉米育种转型期的关键时刻, 随着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深入、 跨国企业的竞争加剧和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融合, 育种单位要针对特定种植区

域,整合先进的种质资源,坚持有特点的两群论,确定有前瞻性的育种目标, 充分发挥育种家在组建基础材料和品种性状选择方面的优势, 建立有特色的育种科研体系,整合生物育种技术,做好转基因技术储备,选育出有区域优势、经得起市场考验,农民喜欢的品种,才有可能走出转型期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戴景瑞 ,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5.

[2]张世煌.种业 “寒冬 ”考验何时结束 ? [N].农资导报,2015-11-24(A07).

[3] 王 延 斌 . 过 剩 了 还 要 进 口 , 玉 米 怪 圈 怎 么 破 [N]. 科 技 日 报 ,2016-03-12(003).

[4]杨雪.玉米产业大考[J].农经,2016(8):22-27.

[5]范明亚,卞辉.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改进建议 [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6):247-249.

[6]聂明建,张雁雯.品种审定制与品种登记制的比较分析 [J].中国种业,2015(10):1-6.

[7]郭庆辰 ,邓秀峰 ,白玉梅 ,等.玉米育种体系与管理问题分析探讨.中国种业,2017(7):14-19.

[8]代玉仙,郭琦,杨琇涵,等. 2016 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 [J].玉米科学,2017,25(2):45-48.

[9]郭庆辰,康浩冉,王丽娥,等.黄淮区籽粒机收玉米标准及育种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59-162.

[10]施标,郑洪建,孙大鹏,等. CIMMYT 玉米 DH 育种研究进展:诱导策略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1):91-94.

[11]陈秀华,于丽娟 ,罗黎明 ,等 .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标记开发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1):26-31.

[12]郭亮虎 ,逯腊虎 ,张婷 ,等.植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1):1558-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