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结构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19-23
淳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淳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摘 要:
- 本文作者通过对淳安县中药材产业的生产布局、产品特色、生产主体、产销情况及品牌创建方面开展调查,阐述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产业规划、出台政策扶持、争取上级资金、制订生产规程、引推先进科技、打造产业品牌、多产业融合等相关工作措施,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缺集聚、缺信息、缺加工、缺带动、缺技术"等问题,并提出了重视质量安全、扩大生产规模、打造药材品牌等产业发展思路建议。
关键词:淳安;中药材;发展现状;对策;
- 0
淳安县是浙江省中药材生产重点县, 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 其中草本药材面积列全省第四, 居磐安、 桐乡、 东阳县(市)之后。 淳安中药材野生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据 1986 年淳安县中药资源普查,全县具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有 1 677 种,其中植物类 1 510 种,动物类 167 种,现已开发利用的有420 种[1]。 然就全县而言,以前淳安中药材生产多为零星、分散、副业式种植,基本没有形成区域化、集约化种植。 自 2000 年以来,淳安县中药材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2004 年被列入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2],2006 年被列入杭州市优势特色产业带———西南中药材产业带建设[3],2016 年被县列入优势产业发展[4]。
近几年来, 淳安县中药材产业总体实现稳定发展。 2017 年中药材总面积 7 273.3 hm2( 投产面积6 013.3 hm2), 总产值 3.687 9 亿元 , 占农业总产值的 4.8%。
-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区布局初步形成
据 2017 年调查统计,全县种植中药材的乡镇有21 个。 按种植面积分,中药材种植面积在 125 hm2 以上的重点乡镇有 8 个。 其中种植面积 666.7 hm2以上的乡镇有临岐镇、瑶山乡、枫树岭镇,333.3 hm2以上的乡镇有左口乡、 王阜乡,125 hm2以上的乡镇有威坪镇、屏门乡、石林镇,中药材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
的一条重要途径。
按产值分,中药材生产产值超2 000万元的有威坪、临岐、枫树岭、左口、王阜、瑶山六个乡镇(详情见表1)。
1.2 品种特色基本呈现
淳安县中药材生产品种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总体上呈现区域化、多样化发展趋势。 据统计,目前覆盆子、铁皮石斛等品种居本县中药材产值前六(详见表2)。
1.3 生产主体多元并存
本县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分为农村散户、专业合作社、企业三个层面。 一是农村散户种植共有159个村21 132户,其中,种植前胡35个村4 049户,种植贡菊(金紫尖野菊花)10个村1 877户,种植覆盆子24个村3 109户,种植山茱萸64个村11 007户。种植其他药材26个村1 090(枫树岭镇、大墅镇)户。二是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2家, 主要分布在临歧、左口、 枫树岭等8个乡镇, 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程度、 生产规模、 经济实力、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中药材生产企业有121家, 其中铁皮石斛生产企业15家。
1.4 销售模式日趋多样
本县中药材销售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散户收购、订单销售、企业自主营销。 一是散户收购。 收购的主
要品种有前胡、贡菊、覆盆子、黄精及山茱萸等,主要由药商或药企依托当地的贩销大户向农户收购,药材收购价格受市场影响大,行情好时抬价、行情差时压价,价格易波动。 二是订单销售。 主要是淳安县枫树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销协议,统一提供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指导,所产药材产品统一收购。 主要生产品种有老鹳草、杭白菊、栀子等。 三是自主营销。 品种主要是铁皮石斛、三叶青等,铁皮石斛各生产企业大多有固定的收购商、专卖店;三叶青大多由规模主体生产, 企业自主开发产品进行销售;金紫尖野菊花、铁皮石斛等部分可开发保健品的产品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销售。
1.5 品牌创建初显成效
目前全县建成中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8 家,农业龙头企业 7 家,科技型企业 5 家;拥有省级著名商标两个, 分别是枫树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千岛时珍 ”和美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 “美的亨 ”品牌;2013 年至今, 获得中药材相关产品及技术专利21 项,通过有机认证产品 18 家、绿色产品认证 1 家、无公害认证 7 家。
- 2 工作措施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县中药材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标,积极开展产业调研,拟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做好技术服务。
2.1 开展调研, 制定产业规划
淳安中药材目前以卖原材料为主, 市场波动较大。 为此在全县布置了10个中药材生产监测点,及时了解本县中药材种植品种、产量、价格等信息。 针对本县近年来中药材发展迅速的新形势, 积极开展产业调研,提出了立足于淳安药材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以中药材园区和基地建设为抓手,扶持和培育中药材生产主体,对接中药材交易市场,积极开发区域特色药材产品,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 并委托省中药研究所制订了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2017-2019年),确定了本县中药材产业短期发展目标。
2.2 出台政策, 扶持产业建设
为促进产业的发展, 县政府相继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淳政发 〔2007〕63号)、《关于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 〔2010〕55号)、《淳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淳政发〔2015〕6号)等,对中药材产业基地、示范园区、技术推广体系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已兑现扶持补助资金1 200多万元。
2.3 申报项目, 争取上级支持
根据《关于印发<浙江省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实施方案>和<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
农业强镇创建细则>的通知》, 列入创建名单, 完成创建最高补助 1 000 万元的文件精神。 2017 年我县积极争取立项实施 《淳安县中药材循环有机农业示范点》项目, 已统筹落实项目资金 5 000 万元。 相关项目的落实, 有效促进了当地中药材经济的发展,2017 年上半年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上交税收334 万元。
2.4 制订规程, 服务产业发展
积极与药材科研部门对接、协作和技术交流,制定和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目前全县已发布生产技术规程 8 个,参与制定《山茱萸栽培技术规程》、《掌叶覆盆子栽培技术规程》浙江省标准 2 个;《无公害药材黄栀子》、《无公害薄荷》、《无公害食品饮用贡菊》 杭州市地方标准 3个;制定《无公害前胡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吊瓜技术规程》、《掌叶覆盆子有机栽培技术规程》淳安县地方标准 3 个。 同时成立了淳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临岐镇中药材产业协会等生产服务组织, 在种植信息、市场促销、价格体系、产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带动和搭桥作用。
2.5 引推科技, 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近年三叶青、黄精、重楼等新兴中药材品种发展势头较快的实际,积极与科研单位、专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申报农业科技项目,加强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户外出学习,提高科技生产水平。 同时开展三叶青、黄精、白芨、重楼等品种引进试验,探索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前胡/春玉米、春玉米/贡菊、薄荷/单季稻、西红花/单季稻等)药粮套种、(幼林套种前胡、贡菊、黄精、白芨等)经济幼林套种等生产种植模式,提高单位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促进粮药双丰收。
2.6 打造品牌, 提升产业品质
为打响淳安千岛湖中药材品牌, 提高本县在药界的知名度,助推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组织申报覆盆子、山茱萸、前胡 “淳字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目前覆盆子已通过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 成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同时,积极响应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组织开展的“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县、乡”认定。 2017 年临岐镇获得“浙江中药材之乡”称号、淳安县获得“浙江中药材产业基地县” 称号。
2.7 农旅融合, 拓展产业新域
积极配合 “覆盆子采摘节”、“中药材交易会”、 “中医药高峰论坛”等相关中药材节庆活动,助推中药材产业向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养生农业方向拓展,促进中药材观光旅游、 现场采摘游等新型业态的蓬勃发展,增加种植中药材的附加值,提高种植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淳安县是浙江省中药材资源大县和生产大县,但却是一个中药材产值的弱县, 综观本县中药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五缺”,即“缺集聚、缺信息、缺加工、缺带动、缺技术”。
3.1 缺集聚
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 市场年交易 额 2 亿多元, 已成为浙西地区乃至浙皖边境附近县市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中药材集散地,但中药材集中上市时市场爆满,在药材下市时,又很冷清,中药材初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也未跟上,市场的集聚作用还未充分地发挥, 加上道地药材产业集聚程度低,没有形成明显的产地优势。 如本县生产的白花前胡虽被业界称为“淳胡”,以根黑柔软、头大尾长、粗壮味浓深受药企欢迎[1],年种植面积 666.7 hm2,年产量 1 500 t 左右,市场占比不高,且常常被其他产地所假冒,价格难以上去。 又如山茱萸,被称为“淳萸肉”[1],是我国三大主产地之一,临岐镇 2002 年被浙江省列为“浙江省山茱萸之乡”,目前全县生产面积1 733.3 hm2, 受价格巨跌和劳力上涨的双重影响 ,农户生产积极性急剧下降,常年采收率不足 50%。
3.2 缺信息
中药材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虽然拥有一些规模主体,但还是散户占大头,受年龄、文化程度、技术、资金、土地等多因素限制,中药材种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少对中药材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等科学研判能力和条件, 大多以上年及往年中药材价格、其他地区发展情况作为种植依据,缺乏一个上规模的中药材信息平台, 更缺乏与药企开展订单生产,没有形成产销对接。 因而本县中药材收购价格起伏变化较大。
3.3 缺加工
淳安中药材产品出售以原材料为主, 本县年产中药材5 000余吨,90%以上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
售,2017 年虽然通过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引进了一批全国著名的药企,其中包括汇仁药业、同仁堂、瀛海堂、广印堂以及江西广明实业集团,但目前尚未进入正式运营阶段, 而外地的药材加工企业能否有效解决本县中药材出售原材料为主的问题还有待观察。
3.4 缺带动
尽管本县的山茱萸、前胡、覆盆子等中药材种植的面积大、品质优,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加之农户居地分散、生产主体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差异大等因素影响,真正的中药材产业一村(乡)一品尚未形成气候。 虽然铁皮石斛产业都是外地较大工商资本运作,药企利用本县生态资源优势,享受本县产业政策扶持, 但对当地农户的发展却很难起到带动作用。
3.5 缺技术
淳安中药材产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其生产主体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种植技术缺乏;尚缺少一支县乡村三级中药材技术服务队伍,中药材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更是紧缺, 不能与省级科研院校中药材方面的专家进行有效对接; 缺少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性强的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 4 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多则是草,少则是宝”[5],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材在供求关系上的重要性。 中药材产品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巨大。 因此中药材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主体为龙头,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种植结构,重点打造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以交易市场为销售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以销促产。
4.1 重视质量安全 , 强化市场规范管理
质量是立身之本,规范是质量提升的促进剂。 一是注重中药材原料的质量。 人们更加重视中药材的品质,而不是产量[6]。 要加强对生产主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生产主体技术水平,牢固树立中药材质量安全意识;建立中药材科技示范点和示范基地,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 二是强化市场规范管理。 加强对本县道地药材的保护,建立“淳六味”定价建议权等方式,防范本地药材的恶性竞争;采取专业打假,防止劣质中药材混入市场,损毁本县中药
材品牌。
4.2 扩大生产规模, 发挥市场集聚作用
以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为依托, 注重规模生产, 形成规模效益。 既要注重全县总体生产规模,又要注重个体生产规模,通过产业政策扶持一批规模主体, 组建专业合作联社, 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总体产量,形成地产道地优势,促进本县中药材总量上一个新台阶。 清晰定位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市场不仅要方便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更要吸引中药企业来淳安发展产业,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开发。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加工、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交易量,充分发挥市场集聚作用,使市场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4.3 打造药材品牌, 树立药材公用信誉
强化中药材品牌的推介。 利用每年一届的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在市场增设招牌,详细介绍本县道地中药材,充分展示、宣传道地药材的种植历史、性状特征、 药用价值; 以道地药材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契机, 打响千岛湖区域通用品牌。 增强药材品牌自信度。 千岛湖是一流生态的代名词,“好山好水,孕育好药材”,加推 “淳六味”道地药材特质,彰显出千岛湖中药材良好的生态品牌。 借助淳安发布、康美三农、中药材天地网及电视、平媒等公共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千岛湖中药材品牌知名度,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关注千岛湖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4.4 推进多产融合 ,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值
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强化销售力量,打通销售渠道。 一是发挥好已引进的几家大型药企在加工、制药中的作用,带动本县药材从出售原材料向中药产品转变。 二是深入挖掘“淳六味”道地药材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挖掘“药膳”、“药酒”、“药浴”等产品,促进中医药保健养生产业开发与发展。 三是与本县优越的旅游产业相结合。 将中药材科普基地、中药材农事体验开发成休闲观光农业,纳入全县乡村旅游线路,增加全域景区化的内容、形式与内涵;同时开发具有千岛湖特色的中药材旅游产品,丰富游客“后备箱”、“行李箱”。
4.5 加强人才培养 , 增强产业服务队伍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对农户增收明显, 且与打造“康美千岛湖”的宗旨不谋而合。 为有效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大量培养各
级中药材研究人员与技术推广人员[7]。 一是通过与院校、企业共建合作,借助基层农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材、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平台,重点培育本土生产技术、市场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人才。 二是出台人才培养政策,广纳农业、林业、药监、科技、中医等各方面人才来本县立根创业。
- 参考文献
[1]淳安县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G].1987.
[2]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3-2007)[Z] .
[3]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Z].杭政函[2006]140 号.
[4]柴世民.2016年淳安县政府工作报告[R].2016.
[5]赵仁君.多则是草 少则是宝—— —中药材市场简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7):34-37.
[6]郭兰萍,王铁霖,杨婉珍,等.生态农业—— —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中国中药杂志,2017,2(42):231-238.
[7]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10(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