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结构
农业科技通讯 2019(3),240-242
黔西北地区鹿角灵芝高产栽培技术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毕节市七星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毕节市农产品质检中心;
- 摘 要:
- 为合理开发利用黔西北地区资源,确保山区优质灵芝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研发鹿角灵芝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作者根据鹿角灵芝菌株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的气候特点,从生产季节安排、栽培配方、菌丝体培养、出芝管理等方面,探索黔西北地区鹿角灵芝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鹿角灵芝;高产栽培;黔西北;
- 0
鹿 角 灵 芝 (Ganoderma amboinense)是 一 类 珍 稀药用菌[1],其子实体有菌柄无菌盖 ,呈枝状 ,一般分枝3~5 次,少量为单枝或多枝(分枝 6~7 次)。 菌柄顶端呈淡黄色,菌柄下端呈褐红色;菌柄高达 30~70 cm,其外形看起来似鹿角,故得名“鹿角灵芝”。 在系统分类中属于真菌门、 担子菌纲、 非褶菌目、 灵芝菌科、灵芝属[1]。
鹿角灵芝可以有效地改善呼吸道,祛痰止咳,治疗神经衰弱、消化不良,促进睡眠,对改善人的心脏有很大的作用,是很好的保健食品[2-3]。 鹿角灵芝食用方式多样,可切片加水煎熬喝,可将鹿角灵芝泡成药酒,还可以作为熬汤的一味调味料,将其放入汤里慢炖,既增加了汤的营养价值,也让炖出的汤更加浓郁香甜。 鹿角灵芝所含脂多糖(LPS)、β 高分子蛋白多糖和苦味三萜等有效成分已被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等多种功能[4]。
- 1 黔西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
黔西北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毕节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呈倾斜式下降,平均海拔 1 511 m。 本地区属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2.5℃,日照总时数多年平均为1 377.7 h,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为954 mm,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50 d左右。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 2 菌种制备
菌种制作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菌种是灵芝生产的基础,在菌种选择上,一是菌种的遗传性状要好,二是菌种繁育的质量要好。
2.1 母种培养
2.1.1 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母种培养基为改良 PDA培养基加麸皮浸液: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磷酸二氢钾 2 g, 硫酸镁 0.5 g, 维生素 B110 mg, 琼脂20 g,麸皮 50 g,水 1 000 m L,p H 自然。
2.1.2 母种的制备
灭菌后于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种, 其后置于26℃~30℃条件下培养, 长满即可接原种。
2.2 原种培养
2.2.1 原种培养基 制备
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7%,麸皮20%,糖1%,石膏1%,石灰0.2%,磷酸二
氢钾 0.2%,料水比 1∶1.2。 常规拌料,拌好后装入一头封口的聚丙烯塑料袋,以皮筋扎口后高压灭菌。
2.2.2 原种制备
待冷却后于接种箱内常规无菌操作接种。 一般 1 支母种(18 mm×180 mm)可接原种 5 个左右。 接完种菌袋套以塑料颈圈,并用聚乙烯塑料纸封口。 置于 26℃~30℃培养,菌丝长满菌袋,即可用于接栽培种。 1 瓶原种可接栽培种 15~20 袋。
2.3 栽培种培养
2.3.1 栽培种培养基制作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 杂木屑 77%,麸皮 20%,玉米粉 3%,石膏粉或碳酸钙1%,含水量 60%。
2.3.2 栽培种制备
接种及封口 方式均与原 种 相同。 一般 1 袋原种可接栽培种 30~35 个。 接种后置26℃~30℃培养, 35 d 左右菌袋长满, 即可用于生产栽培。
- 3 栽培技术
3.1 栽培时间
灵芝属中高温性菌类。 春季栽培以 4~5 月上旬为宜。 秋季栽培以 9~10 月上旬为宜。
3.2 栽培用培养基配制
杂木屑 70%, 棉子壳 10%, 麦皮 15%, 玉米粉3%,糖 1%,石膏粉 1%,料水比为 1∶1.2。
3.3 培养基装袋及灭菌
将培养基拌好后装入一头封口的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 38 cm ×17 cm,厚度 0.45~0.55 mm),分层压实,不留缝隙,以聚乙烯塑料绳扎口后灭菌。 灭菌可采用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 高压灭菌需在压力为1.47×105Pa 下保持 2 h; 常压灭菌,100℃灭菌 10 h,或 97℃~99℃灭菌 12~14 h。 在灭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温度变化,防死角、防断水,避免中途加冷水以致降温,影响灭菌效果。
3.4 接种
接种过程动作要迅速,且要多人合作完成,一人解袋,一人放种,一人系袋,一人运袋形成流水线。 接种主要接于袋口表面, 中间可不接。 菌种要紧贴袋口切面。 这样菌丝生长快,减少污染,接种成活率可达 98%。
3.5 菌袋培养
已接种的菌袋, 为避免立即移动而导致污染杂菌,一般原地垒放培养。 当菌丝长至料袋的 1/3 位置时,可进行翻堆,促进出菌。 菌袋排列在培养室的培养架上,菌丝培养环境应清洁、通风,22℃~28℃有利菌
丝生长,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
3.6 出芝管理
菌袋表面菌丝从白色转为浅黄色或褐色时,应开出芝孔。 开孔前,菌袋和开孔刀片均需消毒。 菌袋栽培时,在菌袋原接种孔处开3~5个孔。 在适宜温、湿条件下,开孔一个星期后在开孔处出现的白色瘤状物称芝蕾。
3.6.1 温度对出芝的影响
鹿角灵芝最佳出芝温度为25℃~30℃,当温度低于22 ℃或高于37℃时,芝体停止生长。当棚温低于22 ℃可适当加温,温度上升到23℃以上,芝体可正常生长;当棚温高于32℃,应在大棚上方覆盖遮阳物或喷水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3.6.2 水分对出芝的影响
鹿角灵芝出芝期间要经常性喷洒雨状落水, 喷水可起到降低棚内温度和满足鹿角灵芝生长所需水分的作用。 喷水使芝体周围相对湿度达到80%~90%,从而满足鹿角灵芝生长所需要的相对湿度;同时水分从袋口或打孔眼中进入培养基,使含水量维持55%~65%的适宜水平。在原基形成期间,每天可喷水1次;在芝体形成期间温度低于26℃,每天喷水1次,高于26℃低于34℃,每天上午、下午各喷水1次,高于34℃,每天上、中、下午各喷水1次,雨天无需喷水。
3.6.3 光照 、空气对出芝的影响
在温度、湿度都适宜的条件下, 光照及空气共同决定着鹿角灵芝的形状以及色泽。 鹿角灵芝生长有明显的向光性, 因此整个出芝期间棚内的光源应均匀分布于整个棚上方,以保证灵芝都向上方生长,不致偏向一方而影响形态。 菌柄长至5~10 cm时, 每天早晚各通风半小时,促使芝体分化,利用日夜温差较大的变温条件,可产生形态各异的芝体形状。 在鹿角灵芝生长过程中若长期给散光或充足通风条件, 则不论如何控制通风或光照,都会造成灵芝的开片生长。同时,若一直处于暗光条件下,生长的灵芝则会黯淡无光,商品价值大为降低。 若芝体生长过程中出现加宽生长而形成掌状(开片)时,应及时封闭通风口或调暗光2~3 d,然后再改回弱通风和弱光。
3.7 采收与加工
3.7.1 采收
鹿角灵芝一般生长高度为20~35 cm,绝大多数为25~30 cm,最高可达35~40 cm。 芝体在生长过程中,只要光照(弱光)和通风(弱通风)条件适宜,可分叉4~5次,最多6~7次,菌柄呈红褐色,菌柄顶端长出一个黄色菌盖。 当芝体生长刚出现停止
状态时,应立即采收。 采摘时,用手旋摘,一手扶住菌袋,一手握住灵芝菌柄,左右轻旋,就可采下。 采收时不要碰撞顶端生长点,采下的芝体应以根部为齐,平行排放。
3.7.2 加工
鹿角灵芝采收后应及时烘干 , 否则易长霉菌和虫蛀。 干燥方法有太阳晒干和烘干两种。 可用烘干机烘烤。 烘烤时要注意温度, 控制在 50℃~70℃;加强通风。鹿角灵芝贮藏不当往往被虫蛀空。灵芝子实体经充分干燥后应及时装入塑料薄膜袋中,袋口密封后再装入纸箱中, 或者装在其他密闭干燥的容器里。 鹿角灵芝绝对不可以在不烘干或烘干后不密封的情况下于室内自然存放,否则会发霉变质。
3.8 病虫害防治
3.8.1 病害
鹿角灵芝常见病害是在接种和菌丝培养期及出芝过程中杂菌的侵染现象。 接种时主要病害是绿霉菌,有效防治方法是保持接种场地无杂菌,严格灭菌、接种操作规范。 菌丝培养期间及时捡出杂菌袋,并在培养场地撒石灰粉 2~3 次。 菌袋出芝期主要病害是黑霉,发现病害后及时捡出。 芝体在生长过程中有绿霉菌侵染顶端生长点现象,病斑区为 1~2 m2,侵染后使生长点变白,然后变红,最后变绿。 发现病害后及时捡除病害子实体, 并对发病区周围 1 m2范
围喷浓度0.3%的50%多菌灵悬浊液2~3次,即可有效防治病害,使芝体重新恢复生长。
3.8.2 虫害
鹿角灵芝的虫害主要有跳虫 、白蚁 、蜗牛等。 跳虫的侵害主要表现在芝体生长过程中黄白色生长点处,使生长点呈菜花状生长,造成不分枝,形状难看。 有效防治方法为用 7 g 万灵对 15 kg 水喷打 1 次即可,十分有效。 发现蜗牛类可人工捕杀。 白蚁防治多采用诱导,在芝场周围每隔数米挖坑,坑深0.8 m,坑宽 0.5 m。 将芒萁枯枝叶埋于坑中,外加灭蚁药粉,然后再覆薄土。投药后 5~15 d 可见白蚁中毒死亡,该方法多次采用,以便将周围白蚁群杀灭。
- 参考文献
[1] 石 文 权 , 贾 琦 , 尹 兰 霞 , 等 . 鹿 角 灵 芝 栽 培 技 术 [J]. 食 用 菌 ,2004(6):27-29.
[2]林桦.鹿角灵芝产品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食品 ,2012(21):42.
[3]钟孝武.鹿角灵芝及其无公害栽培要点 [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10):23-25.
[4]石文权,吕飞,刘民强,等.鹿角灵芝的诱导孔原基诱导技术[J].食用菌学报,2012,19(1):39-42.
[5]赵明安.盆景灵芝培育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 ,2013(1):8.
[6]徐雪玲 ,罗逢华.鹿角灵芝大棚层架高产栽培技术 [J].食药用菌,2012,2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