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青藏高原牧民放牧模式优化与草地长势评价——以羊八井社区为例

农业展望 2018(11),57-62

青藏高原牧民放牧模式优化与草地长势评价——以羊八井社区为例

陈林;任爱胜;王永春;

摘  要:
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实施以来,牧民生产生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改造传统放牧模式与草地管理办法。2012—2014年,羊八井社区由全年大尺度放牧向冷暖两季划区轮牧、休牧转变;草地管理方面,羊八井社区大力发展窝圈种草、青贮草加工等,有效解决了草畜矛盾突出,尤其是冬季补饲饲草供给能力薄弱等问题。牧民放牧模式的改变对天然草地植被长势有直接影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测算表明, 2012—2014年羊八井社区草地长势变化明显,社区东部和南部地区草地植被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长势最好,草地生物量和盖度较高,但北部草地长势略有下降。为促进青藏高原牧民草地管理与放牧模式进一步优化提出增加牧民在草场管理中的参与度、合理安排草场承包制度、提高牧民的受教育程度等对策。

关键词: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放牧模式;草地管理;草地长势评价;归一化植被指数;展望;

0 引言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拥有独特的宗教意识、社会形态和生态伦理。青藏高原是世界罕见的高原游牧区,主要畜种为牦牛和藏羊,能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藏区牧民延续着过去传统的放牧习惯以及草原生态保护方法,但与现代畜牧科学和生态保护手段相比,传统的草地管理与放牧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畜数量增长,草地超载问题严重[1-2]。2012年,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在天然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饲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社区草—畜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与产业模式以及特色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的支持下,选取西藏墨竹贡卡社区、西藏羊八井社区、青海河南蒙古自治县社区、青海称多社区、四川红原安曲社区、四川甘孜白玉社区、甘肃夏河社区与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社区等8个社区为示范点,帮扶牧民开展草地管理与科学放牧。当前,社区畜牧业通过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不断引导牧民改善草地经营和放牧习惯,实行资源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并将保障生态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推动藏区发展。2012—2014年,羊八井社区牧民放牧模式与传统放牧相比得到了优化,草地生态愈渐趋好。本研究通过引入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评价社区畜牧业实施以来草地生态的变化,从而深入研究牧民放牧行为对草地健康的影响。

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及生态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生态、 社会、 经济等领域关注的热点, 主要体现在牧民草地经营行为和草地生态保护两个方面[3-7]。 首先, 在牧民草地经营行为研究方面, 草地经营的主要

内容包括退化草地改良和放牧调整。牧民在草地经营过程中,受自身草地面积、围栏封育影响较大;草地面积越大,草地经营投入成本越高,而围栏封育则因抑制草地生产力恢复而降低草地管理效率。草地承包到户实施以来,牧民草地经营积极性极大提高,其经营偏好与牧业收入直接相关。放牧经验、畜群结构与牧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草地经营、放牧管理的重要因素[8-12]。陈秋红在牧民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研究中指出,我国畜牧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受到家庭收入、就业结构、草地资源情况以及生产经营等因素影响[13]。高寒牧区牧民在草地管理过程中,对高寒草地生态有较强的保护意识,而且能从自身感官意识到天然草地退化程度,但退化草地改良与健康草地保护技术支持不足,草地超载现象并未因草地退化而改善,需要科学引导,长期观测[14-15]。其次,在草地生态保护方面,天然草地退化与牧民过度放牧和牧区人口增加有直接关系,此外,畜牧结构、草地载畜量也是影响草地生态的重要因素[16]。因此,本研究针对草地退化治理,尤其在高寒牧区进行草地管理与放牧优化,加强草地生态补偿,对草场质量恢复和生态改良有重要意义。

1 样本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特点和基本状况

羊八井社区位于拉萨市当雄县西南部羊八井镇西部的纯牧业村———格达乡甲多村,总面积为286.05km2。羊八井社区北依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部为高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4480m;属高原半湿润气候区,冬寒夏冷,多大风,年平均气温为6℃,大于等于10℃的天数达100d,平均降水量为500mm,主要植物群落为藏嵩草和华扁穗草等,

土壤类型以亚高山草原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羊八井社区主要包括班禅大师牧场和甲多村的8个村民小组的259户牧民,总人口为1143人,天然草原面积达154km2(冬季牧场为30.8km2,夏季牧场为123.2km2),耕地面积仅1.63km2,2012年5月开始建植人工草地,面积已达1km2左右。其天然草场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和高寒草甸草原类,耕地主要用于种植青稞,放牧家畜总量为19354头(只、匹),包括藏西北草原牦牛6782头、黄牛242头、山羊6598只、绵羊5581只和马151匹。

1.2 草地利用状况

长期以来,羊八井社区草地时空分布不平衡,草畜矛盾严重。首先,冷季暖季草场分割面积大小差异大,冷季补饲能力差。受调查的74户社区牧民草地面积为6000多公顷,其中,夏季草场为5906.90hm2,冬季草场为334.40hm2,围栏面积为153.16hm2。冬季草场仅占草地面积的5.35%,围栏面积仅占草地面积的2.4%,人工收割鲜草产量为68.04t,难以满足冬季牲畜的食用需求。2012年至今,社区根据草场植被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在继续完善传统冬夏季草场轮流利用的习惯上,按照社区草地植被种类与长势特点,整体划分轮牧、休牧和禁牧区,合理安排时间循环以及调整畜群结构等来优化放牧方式,牧民间开展草地共享与放牧合作,提高了草场利用率。此外,羊八井社区大力发展圈窝种草,对当地荒废地和圈窝加以利用,施行人工种草,重视生态安全型饲草生产,提升饲草供给能力,发展本土特色鲜明的生计多元化产业形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饲草短缺问题的解决。目前,社区共培育改良天然草地386.67hm2、人工草地333.33hm2,圈窝种草133.33hm2,干草单位面积产量为7200kg/hm2,天然草地植被盖度从2012年的29%提高到2014年的81.5%,改善了高寒荒漠化天然草地现状,为当地人工草地的饲草生产提供了环境基础。2012—2014年,羊八井社区饲草供需结构基本趋于平衡,间接地提高了牲畜的生产性能,减轻了天然草地的压力,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1.3 草地放牧状况

羊八井社区牧民在放牧选择上, 结合传统的游牧习惯, 根据四季气候、 草地类型、 地形、 放牧时间等, 采取休牧、 轮牧和禁牧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放牧模式。 2014 年随机抽取 26 户牧民进行基线调查, 包括牧民基线调查、 畜群基线调查、 放牧模式调查; 比

较当前牧民放牧模式的变化、 畜群结构变化和牧民经济生活变化。

通过基线调查发现,羊八井社区牧民四季放牧在时空表现上基本选择高山草甸、阳坡草场放牧。7个观测组春季均在高山草甸、阳坡草场放牧至少1个月以上;夏季均在高山草甸、阳坡草场放牧两个月以上;秋冬季均在高山草甸放牧1个月以上;冬季放牧地点除高山草甸外还有嵩草地和阴阳坡,均有不同时间的放牧活动(表1)。较之过去,当前社区牧民更倾向于选择轮牧替代大尺度放牧。

近年来, 羊八井社区合理优化当地畜种与畜群结构, 山羊和绵羊占比增加, 牦牛占比明显减少, 整体畜群数量明显减少。 2012—2014年, 山羊占比增加约2个百分点, 绵羊占比增加约4个百分点, 牦牛占比减少约6个百分点 (表2)。 同时, 引进白绒山羊100只, 牦牛种公牛10只, 育肥牦牛200头。

根据2013—2014年对26户牧民牲畜出栏情况的调查, 牧民自用屠宰与活畜出售量明显提高, 2013—2014年牦牛、 绵羊、 山羊屠宰自用量合计分别为237头和712头, 增加了200.42%; 出售量合计分别为591头和1 004头, 增加了69.88%; 出栏量分别为 828头和1 716头, 增加了107.25% (表3 )。 分品种来看, 2013 — 2014年除牦牛出售量减少外, 牦牛屠宰自用量以及绵羊和山羊的屠宰自用量和出售量均增加。

2 草地植被长势评价

羊八井社区在草地管理上摒弃了传统的大尺度全年放牧习惯, 采取划区轮牧及窝圈种草等, 减轻了天然草地草畜紧张的局面。 另外, 在放牧管理方面, 减畜和调畜种结构对草地减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本研究通过NDVI, 从区域尺度观测2012—2014年羊八井社区畜牧业天然草地长势变化, 评价人类行为变化对天然草地生态改良的直接效果。

2.1 评价方法

NDVI, 通过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光波段数值之差与之和的比, 用以精确衡量观测区植被长势情况, 是当前植被生长状态观测与评价的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质量、 时空分辨率标准的不同, NDVI主要包括 GIMMS /NDVI、 SPOT VGT/NDVI 和 MODIS/ NDVI等3个常见数据源。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ρNIR、 ρRED分别表示近红外、 红光波段的

反射系数; NDVI 的数值范围为 [-1, 1], 其中, 数值范围在 [0, 1] 表示观测区有植被覆盖, 且随覆盖度不断增加, 植被长势较好。

2.2 草地植被长势

从羊八井社区 2012—2013 年的 8 月及 2014 年 7月草地植被 NDVI 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出 (图 1),社区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草地 NDVI 的值较低, 社区的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草地 NDVI 的值较东部和南部高, 原因在于东部和南部地区海拔较高, 草地植被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社区中部的河谷地带草地NDVI 的值最高 , 原因在于河谷地带水分条件充足 ,草地植被生物量和盖度均较高。

由图 2 可以看出, 2012—2013 年社区东部、 南部及西部的大部分区域草地 NDVI 无明显变化, 占社区

草地总面积的77.6%; 社区北部部分区域草地NDVI增大, 占社区草地总面积的11.4%; 社区西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区域草地的NDVI减少, 占社区草地总面积的11%。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通过对2012—2014年羊八井社区牧民草地经营方式和草地生态改良的研究发现, 羊八井社区牧民针对冷暖两季草场差异大的特点, 在草地利用上大力发展窝圈种草, 重视饲草打贮、 生产, 增强饲草供给能力, 有效地缓解了草畜矛盾; 在放牧管理上按照社区

内草地时空分布, 开展四季放牧、划区轮牧以及休牧等, 增加山羊养殖比重, 减少牦牛比重, 加快了牲畜出栏; 草地长势方面, 东部和南部地区因海拔较高, 草地植被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长势最好, 草地生物量和盖度较高, 但北部草地长势略有下降。

3.2 展望

基于上述结论, 对牧民草地管理与放牧模式优化的对策予以了如下展望。

首先, 在尊重藏族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对草地管理与放牧模式进行改造。 青藏高原独有的地理特征使藏族的文化、 生活、 生产与其他地区和民族截然不同。 青藏高原地区产业发展定位务必以保护高原生态为首位, 适当降低牲畜数量, 达到草—畜平衡, 从而实现畜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藏族牧民对草地的利用以及放牧受多年来累积的生存、 生态体系影响, 在藏区构建草地利用模式时, 应充分考虑藏区文化、 生态伦理、 宗教禁忌、 社会组织、 风俗习惯等, 将藏族传统文化和生态保护、 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更有助于现代草地管理与放牧理念的实施。

其次, 增加牧民在草场管理中的参与度。 在当前的草地管理中,提倡牧民为主体的参与式草地管理模式日益被重视。 牧民参与式管理需要政府、 牧民、 学者以及无政府 组织 (NGO) 等各方的积极引导, 草场管理应以牧民为主导、 专家学者为辅, 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支持, 引导牧民积极参与。 只有牧民主动参与, 才能保证休牧、 禁牧、 轮牧等措施得以顺利开展。 继续加大草原生态补偿力度, 提高牧民积极性。 对牧民而言,是吸引牧民参与草场管理的直接因素。 因此, 牧民参与式管理应从制度拟定、 实施、 监管等环节入手, 加深牧民参与管理的直接反馈。

第三, 合理安排草场承包制度。 在广阔的青藏高原牧区, 水分布决定草地形态, 草地形态影响畜种结构, 畜种结构又进一步影响牧民的活动规律, 牧民的活动又可以直接影响水的分布。 因此, 牧区草场承包制度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牧区水、 草、 畜资源的分布特征, 适当推广单户承包、 联户经营, 共享水、 草资源。 藏族传统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模式中, 人、 畜、草之间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三者和谐度较高, 生产生

活注重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但在当前草场承包制度下, 应主张对青藏高原人口及其社会生产方式加以分流, 化解日益增长的人畜需求。

第四, 提高牧民的受教育程度。 我国藏区牧民虽然拥有丰富的放牧经验的传承, 但受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影响, 藏区农牧业经济生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科技含量低, 生产方式粗放, 农业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 农业生产的劳动成果转化率以及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因此, 在藏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藏族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传授牧民草场改良、 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提高其劳动技能, 从而提高牧民参与放牧模式优化、 草场改良的积极性,促进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增效。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 是促进藏区社会和谐、 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 董世魁 ,任继周 .牧业文明与草地健康 : 认识草地畜牧业自然 生 态-人 文 社 会 耦 合 系 统[J].兰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2015(4):105-110.

[2] 何永涛,张宪洲,余成群.西藏高原农牧系统耦合发展及其生态效应[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1):112-117.

[3] 胡振通,柳荻,靳乐山.草原生态补偿:生态绩效、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1):165-176.

[4] 李玉新 ,魏同洋 ,靳乐山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资源科学,2014(11):2442-2450.

[5] 谷宇辰,李文军.禁牧政策对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牧户尺度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88-296.

[6] 赵成章,龙瑞军.祁连山地牧民经济收入变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2):38-42.

[7] 胡伟华,娜仁格日勒.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34-38.

[8] 萨丽哈·木那特,杨丽,海米提·依米提.牧民定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以新疆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乡为例[J].草业科学,2011(3):478-482.

[9] 张仙伊,张小红.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5(11):27-28.

[10] 布尔金,赵娜,金东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对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模式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4):33-41.

[11] 韩柱.牧民合作社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J].草业科学,2014 (4):33-41.

[12] 宝希吉日,根锁,乌日根巴雅尔.牧户草场经营行为的实证分析—— —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三个旗(市)的 牧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9):26-36.

[13] 陈秋红.草原生态敏感地区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65-75.

[14] 赖玉珮,李文军.草场流转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影响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M嘎查为例[J].资源科学,2012(6):1039-1048.

[15] 孙前路,孙自保,刘天平.牧民草地生态保护认知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基于西藏75个自然村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8):26-31.

[16] 赵雪雁.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 —以甘南牧区玛曲县为例[J].草业学报,2007(1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