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结构
中国畜禽种业 2018(7),25-27
探究皖东牛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
安徽省长丰县畜牧水产局;安徽省来安县畜牧兽医局;安徽省凤阳县大明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摘 要:
- 皖东黄牛遗传资源在其遗传基因、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生活习性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开展对皖东牛进行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等方面研究对我国牛业自主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调查了皖东牛遗产资源现状、对遗产资源保护做法进行探讨、对遗传资源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养牛业创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皖东牛;新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 0
皖东黄牛养殖已有 600 余年历史 , 2015 年 3 月 , 经国家 畜禽资源委员会审定 , 现已成为我国黄牛新品种 , 定名皖东 牛 [1] 。 主要分布在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凤阳 、 定远 、 长丰 、 明 光 、 来安等山林地区 。 皖 东 牛 生 产 性 能 稳 定 , 杂 交 优 势 明 显 , 肉质佳 , 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
- 1 遗传资源现状
皖东牛遗传资源是安徽省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 , 据 统计 , 上世纪 90 年代 , 皖东牛存栏量约 10 余万头 , 2011 年 初调查时尚有万头 , 但目前仅有 6000 头左右 , 而且数量每 年还在急剧减少 。 如不采取保护措施 , 皖东牛很快就有灭绝 的危险 。 皖东牛对安徽省养牛业发展有特殊贡献 , 保留下来 实属不易 。
1.1 遗传基因稳定
皖东牛被毛主要为黄 、 褐色 , 其次乳白 、 杂色等 , 体型 中等 。 据专家鉴定 , 在保种场及重点保护区内 , 公牛平均体 高 为 142.58cm、 平 均 体 重 为 650.49kg; 母 牛 的 平 均 体 高 为 119.33cm、 平均体重 474.75kg; 公牛和母牛肉用指数 (BPI) 值分别达 4.6 和 3.3 [2] 。 据此 , 皖东牛可归为肉役兼用型牛 。
1.2 生产性能可塑
改革开放 30 年来 , 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 耕牛逐 渐失去役用功能而转为肉用 , 生产性能发生较大变化 , 皖东 牛也是如此 。 以母牛为例 , 其 产 肉 性 能 主 要 指 标 平 均 胸 围 195.08cm, 支撑体重管围 23.99cm, 体重 474.75kg, 较 1981 年分别提高 11.26%、 24.30%、 28.75%。
1.3 繁殖性能不变
皖东牛繁殖性能好 , 俗话说 : “ 沙牛过沙牛 , 三年满山 头 ”, 其年产犊牛一头 , 繁殖率高的性能保持不变 。
1.4 生活习性适应
皖东牛目前仍采用放牧为主、 粗料补饲的传统饲养方法进行养殖, 牛群即使是风雨冰雪天气等恶劣环境中仍能在野外生存, 其耐粗、 抗病、 抗逆、 不畏寒暑等优良特性依然存在。
1.5 生活环境依赖
皖东牛赖以生活的环境是宜林宜牧丘陵地带, 有林、 有草、 有山、 有水, 主产区85%牛群依旧在此环境中繁衍生息。
1.6 杂交优势明显
牛的人工配种站70年代建立坚持至今, 广泛开展经济杂交, 并辐射到主产区大部分地区。 尤其夏杂、 西杂优势明显, 较皖东牛本品种体重分别提高18.21%、 24.01%, 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 2 遗传资源保护
皖东牛, 2015年正式跻身国家黄牛品种名录, 是安徽省重要遗传资源。 现有能繁母牛几千余头, 集中分布以凤阳、定远为核心丘陵地区, 因内受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外受国际肉牛市场的冲击, 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 亟待加强保护。
2.1 必要性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 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促进养牛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 受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约制, 皖东牛种群质、 量远滞后于生产发展需要。 畜牧业竞争就是良种竞争, 没有优良品种就没有畜牧业现代化。 为振兴养牛业, 必须对皖东牛遗传资源加以保护, 加快种业建设步伐,提纯复壮, 扩群增繁, 扩大良种覆盖面, 提高生产性能, 适应发展形势需要。
2.2 对策
2.2.1 政策支持
一是种业财政支持。 在综合开发、 科技研究、 技术推广、 扶贫助困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是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将皖东牛养殖产业纳入发展计划。 使遗传资源保护、 开发统一起来进行规划, 并得到合理利用; 三是建立生产科技成果奖励机制, 对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个人、 单位给予支持和奖励; 四是建立资源保护制度, 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以政府为主体, 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 个人依法发展遗传资源保护事业; 五是建立新品种产权和市场监管机制, 依法经营,
杜绝市场混乱局面 ; 六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引导鼓励各 类资金参与种业发展 。
2.2.2 技术支持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在皖东牛集中区建立保护 区 , 在现有遗传资源基础上 , 建立育 、 繁 、 推 、 用配套的科 学实用繁育体系 ; 二是制定标准 , 按 2015 年 3 月 11 日国务 院发布 《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 要求 , 调整思路 , 明确 目标 , 统筹规划 , 突出重点 , 各有侧重 , 合力推进 , 尽快建 立现代化养牛种业标准体系 ; 三是建立适应发展人员培训机 制 , 选拔培养实用专业人才 ; 四是加强宣传力度 , 发挥媒体 宣传功能 , 运用音相 、 视 频 、 网 络 等 先 进 传 播 工 具 大 造 舆 论 , 宣传保护工作重要意义 , 做到家喻户晓 。
2.3 保护建议
2.3.1 保护方式
活体保种为主 , 生物技术保种为辅 , 立足于向主产区提 供优良品种 , 采用 “ 选育场 + 示范户 ” 组织模式 。 提质扩群 , 增强示范作用 , 以加速推广进度 。
2.3.2 技术路线
以 本 品 种 选 育 为 主 , 提 高 个 体 生 产 繁 育 性 能 。 公 牛 选 精 , 母牛选优 , 首选本交 , 保证遗传资源完整性 。
2.3.3 保护目标
突出本品种优选培育 , 推广优良后代 , 优化品种质量 , 扩大良种覆盖 , 提高适龄母牛比重和个 、 群体生产水平 , 加 快畜群周转和结构优化 。
2.3.4 保护规模
保护区内按公母 1: 25 比例进行本交 , 辅助冻配技术 , 参配母畜保证 2000 头以上 。
2.3.5 保护措施
一是成立专门组织建立规章制度 , 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和有效保护 ; 二是加强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集 选 育 、 科 研 、 生 产 、 推广为一体的示范基地顺利进行 ; 三是建立核心群组 。
- 3 遗传资源开发
皖东牛遗传资源杂 、 乱 、 差的现象存在和全国遗传资源 总体下降趋势未能得到遏制一样 , 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 解决 方法就是在开发中保护 , 保护中发展 , 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 来 ,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3.1 思路
从 安 徽 省 实 际 出 发 , 探 索 构 建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 走 育 、 繁 、 推 、 用一体化生态养 殖 之 路 。 加 快 皖 东 牛 良 种 选 育 步 伐 , 以育种机制为纽带 , 以推进现代化生产为抓手 , 以建设 美好乡村为目标 , 以皖东牛品质达到日本 “ 和牛 ” 三级牛肉 标准为商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高端牛肉产品 , 提升产业竞争 力 , 促进农民增收 , 产业增效 。
3.2 优势
3.2.1 品种优势
目前安徽省皖东牛保留下来遗传资源不是十分丰富 , 但 种群集中 , 有利于种业建设和开发利用 。
3.2.2 自然环境优势
安徽省皖东牛集聚于丘陵和山区, 山美、 水美、 洁净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 为发展生态养殖业构筑良好的内外环境。
3.2.3 草料资源优势
一是全省有林场, 大量荒山、 林地可供放牧; 二是每年可收获大量作物秸秆及农业加工副产品; 三是秸秆机械加工、 青贮、 氨化、 微化、 种草等先进饲料生产技术被应用,可提高饲料利用率。
3.2.4 区位优势
一是主产区宁洛高速、 铁路横穿其境, 交通便利, 产品销售通畅; 二是皖东牛生活区位是相对封闭的丘陵地带, 群众有养牛经验、 习惯, 谋发展、 思发展、 盼发展愿望十分强烈, 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3.3 对策措施
3.3.1 优化布局 , 重点突破
一是重点开发主产区皖东牛产业带动养牛产业。 充分利用丘陵地域广, 生态资源容量大, 用地条件便利等优势, 采用点上突破, 以点带线, 以线扩带, 点线结合思路。 在科学规范, 适度规模上做文章, 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养牛业跨跃发展; 二是稳步发展标准化养殖, 以保种扩繁为抓手, 以凤阳、 定远等养殖区为中心, 择地建立核心区,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三是转型升级, 利用皖东牛具有出肉率高, 优质肉品出产比例大, 肉品质量高等特点, 是我国优秀的肉牛地方品种资源, 通过精细饲养, 可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牛肉, 满足高档牛肉消费市场需求, 足以帮助我国牛肉业抵御洋品牌的冲击。
3.3.2 推广生态养殖 , 实现产业提升
一是合理利用生态资源, 根据地域不同, 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 合理规划, 按照不同种群、 数量化定活动范围, 做到牧、 休结合, 充分挖掘草地资源潜力; 二是大力推进草产业发展, 以草定畜、 以畜养草, 做到草畜平衡; 三是推广垦荒地、 粮地种草养畜, “以草换肉”, 缓解草地压力, 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从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功能, 使皖东养殖业实现新突破。
3.3.3 创新机制 , 打造皖东牛产业带和养殖核心区
一是做好规划和设计, 争取项目资金, 统筹 “政府+农民+企业+社会” 资金, 为产业发展助力; 二是调整结构, 加快皖东牛产业化步伐。 联合养殖户发展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 利于标准化生产推进; 三是连横合纵打造产业链。 以核心区产业带为基础, 以经营主体为依托, 联合企业加入, 政府搭台, 打造 “资源配备, 经营管理, 科技服务, 生产加工, 产品销售” 一体化现代产业; 四是创新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经济是地区经济实力集中体现, 提高品牌意识, 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凤阳县大明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创立了 “牧耕堂” 皖东牛牛肉品牌。
皖东牛遗传资源保护只是手段, 开发才是目的。 在保护
开发相互促进转换过程中 , 以丰富遗传资源为前提 , 以项目 开发为载体 , 以科技力量为支撑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培育 千变万化新型产业 , 生产高端 、 优质 、 安全 , 适应不同人群 生活要求的产品 。 光大皖东牛产业 , 服务全社会 , 从而实现 安徽省养牛业走向现代化 。
- 参考文献:
[1]廖凤先,陈正芳.皖东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4):56.
[2] 刘洪瑜,王力生 , 王恒,等 . 皖东牛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J]. 中国牛业 科学, 2015,41(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