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中华鳖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3,51 (17) 72-77
Position: Home > Articles >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Pelodiscus sinensis Populations Based on ISSR Molecular Marker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51 (17) 72-77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中华鳖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  者:
丁淑荃;吴梦晓;尤昆;袁娟;崔鑫炎;黄梅;谢俊杰;米笛
单  位:
关键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ISSR;种质资源;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摘  要: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 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对来自5个种群的中华鳖个体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23条清晰的扩增位点,平均多态性条带(PPB)比例为73.417%.5 个居群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48 0、1.417 7、0.245 5、0.370 4,其中乌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其他中华鳖,淮河鳖群体的变异程度最小.5个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t)= 0.240 0±0.037 1,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s)= 0.174 7±0.021 6,基因分化系数(Gst)= 0.271 9,基因流(Nm)= 1.339 0.总遗传变异结果显示:有 27.19%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72.81%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杂交鳖与日本品系之间遗传一致度最高(0.937 1),遗传距离最小(0.064 9);中国台湾品系和乌鳖的遗传距离最大(0.127 5).聚类分析表明,杂交鳖、日本品系和淮河品系聚为一类群,乌鳖与其他品系差异较大,单独为一类群.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华鳖分子标记信息,分析当前中华鳖遗传资源形势,为新品种选育改良、种质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
译  名: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Pelodiscus sinensis Populations Based on ISSR Molecular Marker
关键词:
Pelodiscus sinensis%ISSR%Germplasm resources%Molecular markers%Genetic diversity

相似文章

计量
文章访问数: 8
HTML全文浏览量: 0
PDF下载量: 0

所属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