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水稻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水稻研究合辑

水稻研究合辑

  • 水稻铁甲虫的初步研究

    樊泉源 ; 黄超羣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铁甲虫(Hispa armigera,Oliv.)属鞘翅目、金花虫科;俗称“乌壳虫、硬壳虫”。是江西水稻重要害虫之一。为害严重地区有永新、戈阳、铅山等3县;南昌、安福、泰和及赣南等地也都有发现。早晚稻生长期间都可为害,形成叶片枯萎现象,影响产量颇大。 1954年我们在江西永新县中乡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它的发生环境、寄主植物、天敌、生活史及防治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结果。
  • 水稻稻褐边螟(Schoenobius sp.)的初步研究

    雷惠质 ; 刘若雲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稻褐边螟系54年在长沙晚稻田内发现的一种新螟虫。本种螟虫除在长沙发生外,55年检查醴陵、洞口、常宁等县螟卵寄生率的材料中亦发现有不少稻褐边螟卵块。本年8月在望城、湘阴等县调查亦发现本种;特别是在连作晚稻秧田,它为害秧苗所造成的枯心率与虫口的密度,远远超过三化螟。又根据一系列的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与三化螟近
  • 硼酸、硫酸铵、小苏打溶液处理水稻种子对发芽及初期生长的影响

    唐煦春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硼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在苏联已经证明用硼素处理种子,可以提高大、小麦,马铃薯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硫酸铵是一种单纯含氮的化学肥料,目前在我国农业上已普遍推广,但在使用方法上多系施於土壤;近来已开始应用硫酸铵进行棉、麦种子拌种和水稻选种。根据硫酸铵对於水稻的生理作用,如用以浸种,可望对培育壮秧起到良好的效果。至於小苏打的作用,苏联生物学家勒拍辛斯卡娅曾经指出,用1%小苏打溶
  • 水稻螟虫研究报告之三

    王滌■ ; 张斌 ; 楼翰宪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今年我室水稻螟虫研究工作着重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越冬三化螟有效发育温度的测定。 二、水稻改制地区,螟虫发生消长情况的调查。 三、诱蛾灯效果的测定。 四、三化螟各代繁殖力与成活率的研究。 五、666药剂对水稻发生药害的试验。 六、666药剂治螟施用次数试验。
  • 湖南安乡县水稻耐渍品种调查简报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一、引言 安乡是濱湖地区,地势低窪,当夏季落雨稍久,低处积水增多,容易酿成渍灾。本地农民为了抵抗渍灾,曾广泛地栽培了耐渍品种。它的好处很多:①能充分利用渍水田,扩大种植面积;②产量高,如吴元亮在1949年栽培3亩麻粘子,虽受到了3尺多深的大渍水,但每亩也收到了480斤谷子;③适应性强:耐渍品种一方面“耐得渍”,但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更适合它的生长,如陈长生在1936年栽培了3.5亩泅水稻,因未受到渍灾,每亩产量750斤;④米的营养份高,吃味好。由於它具有这
  • 1954、55两年育秧试验总结与防止水稻烂秧死苗初步意见

    白思九 ; 张珊圆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本文所稱烂秧死苗系按其发生的时期不同来区别的。烂秧一般是指水稻下种后,在幼苗生长的前一阶段所烂的秧而言;至於死苗则是指秧苗在初期生长正常,在后期遇到不良气侯环境,因而引起凋萎或死亡。如武昌纸坊老农反映说:“今年(1955年),秧死的不合理,是站着死的。”又酝陵少数群众1955年提早在4月中旬插秧,结果遇到寒潮,引起大批死亡。这些情况,都可称为死苗。
  • 武昌宝積庵与东湖水稻田杂草调查初报

    吴仁润 ; 余礼乐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为了了解水稻田杂草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害性以及农民群众对防除杂草的丰富经验,作为进一步研究防治方法的依据,我们於1955年3月开始至7月止,分别在武昌两种不同土壤地区(宝積庵冲積土和东湖灰化红壤发育的水稻土)的农民群众和本所试验地的水稻田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杂草调查工作,现将结果报导於後。 一、水稻田的杂草种类与数量 就调查所见,宝积庵与东湖两地的湖田,均因1954年淹水关系,杂草植生情况,与未淹水前有所不同,如湖中的菹草、茭白大量在水稻田中生长繁殖,即是一例。至於两地的杂草种类,在植物分类上,无甚区别,仅数量上颇有差异;而农民所反映
  • 豫南水稻螟虫发生和为害情况

    沈彩雲 ; 张秀芸 ; 曹景贤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豫南位于北纬32度左右,东经114—116度,海拔高度79公尺,年降雨量1,000毫米,主要是水稻小麦一年两熟的轮作地区。稻田面积约600万亩,大部分是在淮河以南与大别山以北之间。淮河以北几县种植部分水稻与旱稻。 水稻螟虫在豫南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其中以大螟最少)。水稻区历来螟害严重,特别
  • 水稻螟虫研究报告

    张斌 ; 楼翰■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为了贯彻防重於治的方针,在我省原有治螟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提高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以适应今後水稻“三变”和机械化操作过程的需要;并研究出经济而有效的药剂,作为辅助防治,以便达到基本消灭螟灾的目的。兹将几年来调查研究结果分别报告於後。
  • 水稻粒黑穗病侵染的研究

    呂金超 ; 李会榮 《植物病理学报》 1955
    摘要:(一)稻粒黑穗病菌厚垣孢子的正常萌发,在外界环境條件的關係上,不僅要求一定的光照,而且需有充分的氧氣供給。至於對水分的要求,只要空氣中?窒喈敐穸?已足供萌发的需要,不一定要有水滴的經常存在。(二)接種試驗證明病原係在水稻的灌漿期侵入種实。在自然界中,這種侵染顯然是通過氣流傳播而實现的。但種子與土壤所荷带的病原菌厚垣孢子,都是侵染的來源。(三)过量的氮素肥料,與高的稻粒黑穗病感染率有密切的關係。(四)稻粒黑穗病发生程度的年份间差異可能主要是决定於抽穗至乳熟期的高濕度的持續時間。(五)初步調查的資料表示水稻品種间具有顯著的感病性差別。
共 11185页/11184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