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垦》
1956
摘要: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在研究和分析了该省的自然条件和农场的技术力量后,认为在该省国营农场中扩大水稻生产是有可能的,并且提出了扩大水田的初步规划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准备组织实施.我们认为,这种将本地区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充分利用自然富源的计划,为国家增产粮食,是一种积极的作法,值得介绍推广.为此,特将该厅所作的关于"扩大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水稻生产任务的探讨"摘要发表,供各省国营农场在研究作物种植规划时的参考.
-
張銘
《中国农垦》
1956
摘要:芦台农场机耕队在今年收获水稻期间,试将一台C-6康拜因增设了一个滚筒.这一改装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减少脱粒损失(脱不净、脱壳和碎粒)和提高收获效率.试验证明,增装了一个滚筒的康拜因达到了这一目的.下面是装有双滚筒的康拜因和另一台单滚筒康拜因同时在同一土地上收获效果的对比:
-
薛克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56
摘要:1.銀坊水稻大概在25℃-30℃的溫度下較爲適當的通過春化階段,春化7天比較合適,生長點分化程度比較快。2.自播種到抽穗期間給以連續短日處理對抽穗促進程度最顯著,能提早45天。3.晚熟粳稻對短日照要求比對溫度的要求更爲嚴格。如銀坊稻在短日照條件下無論經過春化處理或未經春化處理的植株,抽穗期均比自然對照提早45天左右。而不同春化處理間植株的抽穗期差异不大。4.銀坊稻光照階段發育進行的速度與植株營養體生長情況成正相關。例如24小時長光照培育214天,生長點未分化的植株,放在8小時短光照下處理14天,生長點已分化出第一次枝梗始原體,且分化出白毛,而播種後即以8小時短光照處理的幼苗,雖經30天生長點尚無分化的傾向。5.銀坊稻光照階段質變可能是在第一次枝梗始原體形成以前完成的。
-
朱祖祥 ;
何增耀 ;
袁可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56
摘要:一、引言解放以来,各地農業科学工作者在总結農民对于水稻丰產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开展了对于水稻土肥力問題的研究;其中也着手進行了对于水稻土速测法的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第一,通过速测法对照作物对施肥的反应,來建立土壤中速效养料和作物產量的关系,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上的依据;第二,通过速测法來总結農民对水稻土施肥的經驗,使这些經驗能和速测分析联系起來,找出規律,从而更有效地指導施肥及其他有关土壤肥力的技術措施;第三,通过速测法來初步窺测水稻土在肥力上的特征,特别是水稻土中的养料动态。我們認为利用速測法來研究土壤肥力,特别是水稻土的肥力,无論在理論上或者实际
-
曾省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1956年华中地区螟虫专业会议于11月15日至19日在南昌莲塘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到会代表包括各省厅、省站、省所、工作组以及地区试验站的专业和行政人员共计43人:并邀请农学院教授出席参加。 这次会议是在党中央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在7—12年内消灭作物10大病虫害的规划,并
-
梁灼华 ;
熊舟甫 ;
廖蔚文 ;
杨雄俊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发澿是湘鄂丘陵地区水稻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山丘地区发生更为广泛。从整个地势来说,大凡地势愈高,则发澿的面积亦愈大,发澿亦愈严重。据我们工作地点湖北鄂城县金牛区三个互助组发澿面积的统计,占水稻耕地面御43.8%。 一、发澿和病徵种类 发澿是水稻生理病害之一,表现久不转青或久不分蘖,以致迟迟不能抽穗成熟;多发生於秧苗移植初期:叶尖微带卷曲,挺直朝天,及後叶尖枯黄,或带黄褐色,严重的可整株整蔸枯死,不再生新芽。农民把它分为肥澿、瘦澿、冷澿、反澿等。兹将病微区别如下:
-
周璧 ;
李新成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为了明确双轮双鏵犂与老犂不同的耕作质量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水田适当深耕和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产量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试验示范以扩大双轮双鏵犂在耕作上的影响,我站于1956年春在联合乡黎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了双轮双鏵犂与本地老犂早稻产量对比试验。茲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一、双轮双鏵犂耕作的效能 双轮双鏵犂一般耕宽14—16寸,一犂可当本地老犂三犂,耕深可达5—6寸以上。我们在当地的土
-
葉乐士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水稻是崇仁主要粮食作物。由於该地歴年来都遭受着程度轻重不同的爛秧,对於生产上带来最重的损失。连城农民刘春生创造了旱地育秧法,经过几年来试验均获得了成功;今年(1955年下同)同当地党支部书记周海祥同志互相共同苦心钻研,又创造了培育旱秧的沟灌法,对生产上作用很大。今年在当地党政正確的领导下,有重点的在秋溪全区境内条件较好的社、组推广了旱地育秧法(根据统连
-
曾棗 ;
熊清 ;
林学源 ;
叶春平 ;
胡秀清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本工作组1956年在孝感朋兴乡开展大面积综合治螟工作的同时,结合试行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后。 一 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 湖北省以二化螟为主,分布遍及全省,较三化螟广泛;但不同地区三化螟发生数量也相当多。二化螟一年一般发生3代,间有少数的第4代发生,
-
范蕚
《湖北农业科学》
1956
摘要:南县系洞庭湖历年来冲积砂质壤土。县境湖沼、小港所占面积不少。农民利用剩余劳动力,自动组合,把湖滩做成湖田,种植泗水糯、麻壳粘等品种。这两个品种均能泅水、抗风、耐渍,产量亦高(每亩合500—700市斤);而麻壳粘的产量此泅水糯还要高。但过去农民种泅水糯的多,栽麻壳粘的少,通过粮食政策的宣传和贯彻,群众懂得了发展农业生产多打粮食的道理,因此麻壳粘的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兹介绍它(麻壳粘)的特性和栽培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