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小麦研究合辑

小麦研究合辑

  • 小麦春季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赵军 《农村百事通》 2024
    摘要:近年来,河北省小麦病虫草害呈重发态势,其中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偏重发生;条锈病、赤霉病的发生与每年4-5月的天气状况密切相关,要加强监测,及时预警;蚜虫、麦蜘蛛、吸浆虫仍偏重发生;麦田杂草发生较为常见.下面,笔者针对河北省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小麦病虫草害, 土传病害, 麦田杂草, 条锈病, 天气状况, 偏重发生, 赤霉病
  • 富花青素营养功能性小麦新品种蒙紫麦1号的选育

    叶君 ; 吴晓华 ; 王小兵 ; 于美玲 ; 崔国惠 ; 李元清 ; 张海斌 ; 赵轩微 ; 刘娟 ; 杨蕾 ; 代亚博 ; 史学芬 ; 赵贤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蒙紫麦1号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漯055小麦为母本、宁春46号小麦为父本,F1用父本宁春46号进行有限回交,经过多年多代定向选择培育而成,2023年正式通过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蒙审麦2023005号),是内蒙古自治区自主选育审定的第一个富花青素营养功能性彩色春小麦新品种。产量稳定在400kg以上,丰产稳产性较好。经检测,蒙紫麦1号小麦花青素含量为105.3mg/kg,蛋白质含量为15.09%,赖氨酸含量为0.47g/100g。依据其特殊营养品质特性,蒙紫麦1号可作为原料进行富花青素营养功能性全麦食品及其他产品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小麦, 蒙紫麦1号, 富花青素, 营养功能性, 品种选育
  • 国审小麦新品种菏麦22的选育及适播密度研究

    任自超 ; 王冲 ; 王朝 ; 葛振勇 ; 李思同 ; 郭凤芝 ; 林坤 ; 田顺顺 ; 孟凡杰 ; 郭凌云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菏麦22(参试号:菏麦0839)是2019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为了对该品种有较全面的了解,从特征特性、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及适宜种植密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2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特性,在黄淮麦区北片有较大的高产潜力及推广价值;菏麦22在20万/667m2基本苗的密度下,产量表现较为突出;种植密度对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菏麦22, 新品种, 特征特性, 选育过程, 适播密度
  • 积温和播种密度对小麦越冬前生长状况的影响

    刘红杰 ; 任德超 ; 葛君 ; 张素瑜 ; 吕国华 ; 何勋 《作物杂志》 2024
    摘要:为评价积温和密度对冬小麦越冬前生长性状的影响,以周麦22为供试材料,于2017-2020年在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双八试验基地进行了连续3年的试验,设置4个播期(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和10月20日)和3个播种密度(120.0万、270.0万和420.0万株/hm~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小麦次生根数、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单位面积茎蘖数均逐渐降低。处理间的主茎叶龄、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和单株叶面积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播种密度增加,次生根数、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和单株叶面积均有降低趋势。株高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则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处理间单位面积茎蘖数达到显著水平,而株高未达到显著水平。株高、主茎叶龄、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重、单株叶面积的播期效应较大,次生根数、单株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的密度效应较大。通过播期(积温)较易调整冬前次生根数、单位面积茎蘖数,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次之。通过播种密度最易调整冬前单位面积茎蘖数,次生根数、单株茎蘖数次之,通过播种密度很难控制主茎叶龄。基于多年度冬小麦大田冬前生长指标和冬前积温数据,建立了从播种至越冬期前1 d的积温和播种密度与冬小麦越冬前生长指标的定量关系,各指标估测模型的反演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较好,估测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越冬前冬小麦次生根数、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的精确估测。
    关键词: 积温, 密度, 冬前生长, 小麦, 量化分析
  • 小麦bHLH家族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吕宝莲 ; 杨宇昕 ; 崔立操 ; 史峰 ; 马亮 ; 孔秀英 ; 张立超 ; 倪志勇 《作物杂志》 2024
    摘要: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作为植物中第二大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信号传导、生物合成以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为了探讨小麦bHLH转录因子在盐胁迫应答中的功能,以冬性小麦科农199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对小麦bHLH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共有489个bHLH转录因子,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构建系统进化树将bHLH家族进一步划分为9个亚族,其中VI亚族成员最多,IV亚族成员最少;盐胁迫下小麦根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盐胁迫处理后1和6h差异表达基因(DEG)共有44个,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7个,下调表达的有27个;GO分析表明,DEG富集在水、盐胁迫、生长素调节等方面;KEGG注释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信号通路;对部分DEG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DEG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了RNA-Seq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小麦, bHLH转录因子, 盐胁迫,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2-2023年度东台市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王晓燕 ; 花劲 ; 朱秋兵 ; 郜微微 ; 杨玉萍 ; 薛根祥 ; 王国平 ; 张晓晨 ; 王艳 ; 冯咏芳 ; 朱明玉 ; 吉非凡 《农业科技通讯》 2024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东台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加快当地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确保粮食生产增产增收,于2022-2023年在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东台推广示范基地开展了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田间表现等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个参试品种在统一播种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出苗期一致,全生育期在202~211 d之间.盐麦1号产量最高,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抗病(逆)性好,达705.2 kg/亩,较扬麦23(CK)增产2.4%;其次是扬麦33、盐麦5号、盐麦20Y11、镇麦12号,产量分别为668.2 kg/亩、660.6 kg/亩、648.3 kg/亩、641.2 kg/亩.综合来看,盐麦1号、扬麦33、盐麦5号、盐麦20Y11、镇麦12号等品种(系)增产优势明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以在东台地区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其余品种要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比较试验, 产量, 抗逆性, 东台市
  • 漯河地区小麦高产品种(系)农艺性状的KASP标记检测

    张中州 ; 望俊森 ; 鲁进恒 ; 甄士聪 ; 袁谦 ; 赵永涛 ; 张锋 ; 李天奇 ; 范志业 ; 刘立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探究漯河地区小麦高产的内在因素,选择13份该地区培育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对农艺性状株高、抗旱性、籽粒粒质量做KASP (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Rht-D1b基因是漯河地区选育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矮秆基因。5个抗旱微效基因中,抗旱基因型等位基因组合Hap-4A-C+Hap-5D-C在所有材料中均含有,为该地区骨干抗旱型基因组合。其中,漯丰172389含全部优异等位基因Westonia+Hap-4A-C+Hap-5D-C+Hap-H+B1a,田间具有良好的抗旱性表现,是优异抗旱种质资源。18个粒质量基因检测中,高粒质量等位基因TaGS2-A1b、GW2 Hap-6A-A、TaTGW-7Aa、Sus1-7B Hap-T、TaGS5-A1b、TaGW2-6BHap-Ⅰ和TaGW2-6B Hap-Ⅱ在材料中均检测含有,材料占比100%。高粒质量等位基因TPP-6AL1a最低,仅占比7.7%。漯麦76含11个高粒质量基因,田间籽粒半角质,千粒质量高,单产高,有望成为黄淮南片主推品种之一。本研究通过了解这些基因分布情况,分析原因,为下一步合理利用和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漯河地区, 小麦, 高产, 农艺性状, KASP标记
  • 不同浓度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刘祯媛 ; 张体彬 ; 梁青 ; 胡行路 ; 程煜 ; 闫思慧 ; 冯浩 《水土保持学报》 2024
    摘要:[目的]微咸水灌溉是缓解农业用水紧张、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灌溉水中的可溶性盐会导致土壤盐分累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寻求适宜的灌溉水盐分浓度是咸水、微咸水资源得到安全利用的有利保障。[方法]研究采用遮雨盆栽试验种植冬小麦,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添加氯化盐形成不同浓度的微咸水处理,灌溉水电导率(ECw)分别为:0.26(CK),3.00(S1),5.26(S2),7.07(S3),9.24(S4) dS/m,研究土壤水盐分布和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响应。[结果]不同浓度微咸水灌溉下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随盐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溉水电导率为9.24 dS/m时,土壤含水率分别比CK高5.43%(0—10 cm),4.21%(10—20 cm),4.98%(20—40 cm);冬小麦收获后CK及S1-S4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分别为0.66,4.89,7.88,9.34,10.16 dS/m;与CK相比,灌溉水电导率为3.00,5.26 dS/m时,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指标、产量无显著差异,而为7.07,9.24 dS/m时显著降低,当灌溉水电导率为9.24 dS/m时,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最大株高、最大叶面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干物质量及产量相比CK分别降低71.00%,2.81%,15.33%,15.55%,47.25%,27.53%。利用FAO分段函数拟合计算得冬小麦灌溉微咸水电导率阈值为5.82 dS/m,超过该值,每增加1 dS/m,冬小麦相对产量下降8.80%。[结论]综上所述,灌溉水盐分浓度越高,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越大,5.82 dS/m为冬小麦的灌溉微咸水电导率阈值。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建议使用微咸水灌溉冬小麦时,ECw不宜超过5.82 dS/m。该研究结果可为微咸水安全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微咸水, 冬小麦, 耐盐阈值, 产量
  •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周海亮 ; 张华崇 ; 戴宝生 ; 黄江 ; 杨琼 ; 马学林 《湖北植保》 2024
    摘要: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药剂, 小麦赤霉病, 防效
  • 前茬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后茬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李静 ; 李青松 ; 杨艳霞 ; 王德新 ; 韩燕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摘要: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施用化肥,在玉米吐丝期测定玉米抗倒伏相关表观性状、力学指标,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定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T0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吐丝期的株高、重心高度、穗位高度及穗位系数均无显著变化;第3、4、5节间直径、节间干物质质量、单位茎长干物质质量、压碎强度和抗倒指数增加;T60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以T60处理的含量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产量、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T60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5.61%。可见,前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后茬玉米的抗倒伏性及产量,以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 抗倒伏性, 化肥氮
共 9663页/966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