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黄矮病和萎缩病是由稻叶蝉传播的病毒病害,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曾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流行成灾,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鉴定稻种对黄矮病和萎缩病的抗性,是选育抗病品种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是1984—1987年云南稻种资源对黄矮病和萎缩病抗性鉴定的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抗病虫鉴定室提供。黄矮病鉴定材料:1984年为545份,获得鉴定结果的有446份,其中籼稻288份,粳稻157份,稻种类型不明的1份,1986年为595份,获鉴定结果的有565份,其中籼稻88份,粳稻476份,稻种类型不明的1份;1987年为85份,获鉴定结果的有81份,其中籼稻5份,粳稻76份。萎缩病鉴定材料1985年为697份,获鉴定结果的574份,其中籼稻346份,粳稻216份,稻种不明的12份。 (二)鉴定方法 采用人工集团接种鉴定法。其步骤如下。 1.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ps Uhler.)的准备:将黑尾叶蝉高龄若虫或初羽化的成虫,放置在小钵(直径10.5厘米,下同)栽植的处于分孽期的广陆矮4号(亦可用农垦58)稻株上产卵。钵栽稻株放置在一方设有装玻璃的门、其余三方和顶部装有39目塑料纱、大小为65 X 65 X 80厘米(下同)的产卵笼内。每笼可放22钵稻株。隔1日,将产有卵块的钵栽稻株意至另一同样大小的养虫笼内,让卵块孵化。产卵笼内再放入未产卵的钵栽稻株,亚补充高龄若虫或初羽化的成虫,让其继续产卵。如此继续 .本文承舀惠质研究员审阅.谨致谢怠.下去,这样每批产的卵期一致,可以获得每批龄期基本一致的若虫。 2.饲毒:养虫笼内稻株上的卵块孵化后,将若虫转移至黄矮病或萎缩病苗上。这些病苗也栽植在小钵子中眩放置在养虫笼内,每笼放22钵。若虫在病株上取食2—3天。由于黄矮病毒和萎缩病毒与介体的关系是持久性的,故需将经过饲毒的若虫转移到另外放登有钵栽健康的广陆矮4号稻株上饲养,让其通过循回期。当气温在28—30t时,循口期为15天左右,其虫口带毒率为21.4一36.6%(1984年为22.8—32.6%,1985年为26.8—32.0%,1986年为22—32%,1987年为ZI.4──30.2%)。 3.供试稻苗的准备:在黑尾叶蝉饲毒后通过循回期的同时,将供试材料浸种催芽,播于钵内,每钵播25—30粒芽谷,育苗备用。 4.接种:待供试秧苗长至2—3叶时,经过饲毒的黑尾叶蝉也已通过了循回期。将供试材料放人养虫笼内,每笼放22钵,其中20钵为供试材料(每份材料丑钵),另二钵为感病对照品种广陆矮4号(粳稻可用农垦58),按苗虫比为二:1一二接人带毒虫。接虫后,尽可能地使它在秧苗上分布均匀,业用黑布遮盖笼子,使光线不能进人笼内,减少昆虫的活动。接种2天,每天赶虫一次,以增加感病机会。经接种后的秧苗,从养虫笼内移出,放置在玻璃房内,任其症状发展。养虫笼内又可放人另一批鉴定材料,龙补足死亡或逃逸的带毒虫。 5.调查与分t评价;待感病对照品种广陆矮4号或农垦58发病定局后,调查各供试材料的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由于每SS批接种的带毒黑尾叶蝉的俗卉率不可能完全一致,接干夕时的用蚁沙气阿陇小可能一致,因此,为便于比较,采用受害指数(即用供试树料病株率除以感购对照9丙怵率再乘以100求得)代替发病株X。,芮按国际水稻所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价。腐于0—5级的材料,应泡行重复鉴定,业以病级高的一次为准b分级标地为;o级,·竖害指数为0,抗性等级属兔疫11、2级,受咨揩数分别为t乌厕;lwa卜抗性等级属al抗a、4、5级,受害指数分gM 6一101 11—20、21一幼,”抗性等级属中抗;6、7级.馒害指数分别为31—40、41一m,抗性等级属中感IS、9级,受害指数分别为61一80、81一山,就性等级属高癌旬 二、结果与讨论 1984—1987年共鉴定云南稻种1666份,其中粳稻925份,釉稻727份,稻种类型不明的14份。1984、1986、1987年供试的1092份材料系对黄矮病的抗性鉴定,其中1986年的材料大部份经过重复鉴定。1985年供试材料574份,由于黄矮病毒源供应不及时,政为对萎缩病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见表二。 对黄矮病的抗性表现为0级的,粳稻有表1云南稻种抗黄矮病和萎缩病鉴定结果 】$ie$ffi黄 矮 病萎 缩 病粳M不明@MJ、&占多9占多数占多数占多数占多③ 0;级(兔疫) !一2级(高抗) 又rs级(中抗) 6+T级(中感) 8一9级(高感) 合 计 16 2265NSt88709 2.26 0.283T,3634 ZT25.sl 2 01431!11253B贯 0.53 口3T.5329.1332.sl口02刁口2 0 0100 0 0 10 0 sz 64 OD216 4.63 025.5425.0045.83 18 0 83119126346 5.2 口23.3934.3936 42 0 0 2 01口.12扎奇谷、黄皮谷、检谷、齐头黄、旱地黄谷、毫术杀、邱北长芒香、红米谷、小自谷、红镰刀谷、毫旗海。应壬谷、山罗平、”保达谷等16个/其中魔玉谷(86—IS4)、山罗平(86一一08)、保达谷(g6—550)3个品种,经1986、L987年两次篷定,均为0级o t稻中有软红、冷水谷2个品种。对萎缩病的抗性为o a的梗稻有檄如(!)、毫兰温等10个品种.釉稻中有毫锄永、毫早努等18个品种。、用黄馁病表现高抗(1—2级)的粳稻有二灰谷、富宁谷毫谷两个品种。表现中抗(3 y 5级)黄矮病的粳稻品种有265个(其中145个经两年重复鉴定),釉稻有143个(其中Zb个经两年重复鉴定),类型不明 eJ U二个(其中!个经两年重复鉴定),它们分别占丝底总数的37,38M,37.53%和100%0中抗萎缩痞的粳稻尿种有53个,釉蹈83个,类型不叨的S个,分别6鉴定品种总数的21.54%、23.90%扣16.67%。 根据以上鉴定锚果,我们将云南稻种对黄矮病和萎缩病高抗以上材料的得率与湖南地方稻仲及国外引进稻种同抗以上的饲料盼 34得率进行比较得出。对黄矮病,云溶、湖南地方和国外引进的稻种分别在1092个、513个、4398个鉴定品种中,抗性表现为0—2级的材料得拿分另为1.83%、1.17%和*.43%,对萎缩病,云南和国外引进的稻和分别在574个、515个鉴定品种中,抗性表现0—2级的材料得率分别为4.88%和0%。可见,云甫稻种对黄矮病和萎缩病高抗以上材料的得率比湖南地方稻种与国外引进稻种要高得多。 从仙稻和粳稻中筛选高抗以上材料的得率,在云南釉稻种(381个)和粳稻种(709个)中,别黄矮病表现高坑的分划占0上2%和2.54%,在云南346个釉稻和216个粳稻种中,对萎缩病表现高抗的分别占5.2%和0%。在湖南325个粉谓种中,对黄矮病表现高抗的占二.54%,国外引进釉稻种(263P个)和粳稻种(1745个)中,对黄矮病泰现尚炕的分别占0.49%洲0.29%,在国外引进的拟寸仙滔种刃183个粳稻种中,未筛选出对卖诲病表现高抗的材料。由此可见,国外引进稻种中,XJ$矮病表现高抗的得率釉稻高于粳稻,W云南稻种则是粳柏肩于仙幅。 找们以海拔高度每200米作一梯度,从 2000米以上为中感和高感品种,而对萎缩病海拔<600米起,统计各不同海拔高度品 来说,似无一定规律,一般以1200—1400米种数、各病级出现的频串和平均病级数,结 租现兔疫材料较多,200:ti米以上也多为高感果表明:中抗黄矮病的品种出现在海拔1000 品种(见表2、表3)‘。一2000米高段,其平均病级为6.2—6.9级,云南稻种中高抗以上的材料,来源于盈 表2 不同海拖高度与品种对黄矮病的抗性──吕4567I8; l lg品 种 数m@合计 >2400辟00一24002000──2200180be20001600──18001400──16001200──1400100n一u皿80be1000600──800 <6q0合 v口(0)口(口)口(D)10.0(2.)8.3(3)4 3(2)2.6(2)2二(二)口(D)口(0)0(0) (10)0(0)口(口)D(口)5.0(1)11.1(4 )19.6 9〕8 8(7)16.7(8)9.5(2)10.5(2)13.8(ZJ (35)山(0)D(0)。0(0)20.0(4)13.9 5)23.9(11)26刀(20)12石(0)14 3(3)16 8(3)26二7(4) (5)0(0)0(0)0()D()0(0)]66.了〔2)16.0 3) 15.0()13 9(5)113.9{ 5 )8.?(4 )l 13.0 B )16.3(131 10.0 8 ) 6.3 3 )l 16.了(8〕 9.5{ 2 )l 19.0{4 } 5.31) 16.st 3)口《日)11z.3《2) t31)1(4)16.7(二)33.扎互)0(0)15刀(z)2.8(l) 65(3)10 0(8) 8.3(4)4.8〔二) 6.3{!)13.3(2) (25)83.3(5)66.7(2)nJ(豆)20.0饲)36.1(13)23.9(11)27.6(22)3T.6(1842.9(9)47.4(9)33.3(6) (99) 0 0 且 8238二40 36豆止二了 12ITg 6 3 2且z且8且540 。、Z12且O 2 8.且二8 6 3 320 3B46 80 48 2且 二9 15297饶表中括号外的数字为同一海拔在度病级出现频率(/);括号内的数字为品种数(个);下表同表3不同海拔高度与品种对萎缩病的抗性W0l二S466T89品】种 数MD$JIB合计W$mo小一2200旧0仆一叨00L60{)--1800L4()f)--16Dt200──1400I皿小一u皿800--1000Mbe800 <6D0合 计0(口)26刀(1)口(0)2.7(1)11.9 8)2.2(1) 二.7(且) 3 8(1)0(0) (13)0(0)山(0)口(D川口(0)0(0)10 0)0(0 )1(0)0(0 )l { 0)口(0)BO〔0)口(0】ot口)0(0)口(0)口(0川口(D) (口)1(o〕日厂0)山(口)口(口川0(0)口〔D川日(o)0(口川5.4(2〕0(0 )l 0(210〔口)旧〔o)1.T(l)d3 6 8 )D口)山(口〕口(D爪00二) (!1(13)0(日)m(D)25.0(1们5.0(1〕20.0{4 )tas.0 3 )18。9 7)116.2{ 6 ) g.0(6卅3.4(g〕且了.针8】8.7(毛) 3.4{ 2 ) 8.9 5 ) 了 7(2)23.1(6)0(0)旧(0) (30}I(94)0(0)26.0(二)25山(5)18.9(T)22.4(15〕19.6 g )23.了(义4)23.二(8)0(口) (6733.3(1)口(0)15.0(3)16 2(6)13.4(9)13.0(6)10 2(6)15.4(4 )0(口) (35)66.7(2)口(0)25.0(5)21.6(8)28.0(18)39.二(IB)3T.3(22)26阶了)50.0{ (81 0 8 t 3 9]l! 19 18 61 16 531 1540!920 6 1 2 0t73 r 91 3 4 20 37 6T 46 59 ZB 22648.4.86.07.了.Y.67.江、腾冲、凤庆、永德、双江、沧源、双柏、新平、墨江、广南、文山及昭通等县。除昭通外,这些县多分布在北纬24’线附近的云南西南部地区。 云甫为栽培稻种发源地之一,稻种资锄十分丰富。云南是水稻黄矮病最早发现地区之一,1961年在西双版纳的普文地区郎有发现,当时叫“黄条花叶病”。云南西甫部地区也是最早利用抗性品种防治黄矮病的地区,早期的抗性品种有:白壳矮、松山黄壳、农利黄壳、珍白72、细途谷等。据此初步认为,云南可能是水稻品种抗黄矮痫豹阴荡地之’一,云南稻种资源对黄矮病和萎缩病的抗性鉴定@李宣铿$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黄费元$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李爱珍$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