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杂交稻的推广种植,粒黑粉病[Tilletia(Neovossia)horrida TaK.]发生日趋严重,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和母本繁殖田为最。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地,一般年份病粒率为 5-20%,重病年可达40-60%,一般减产2成,高的减产8成以上,严重地影响杂交稻种子的产量与品质。加之此病是对外检疫的重要对象,更值得重视。1987-1989年,我们对杂交稻制种田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的是该病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 一、病害初侵染菌量 1.田间残留菌量:我们调查了后作为草子田、油菜田和小麦田的残留菌量(病粒),结果以草子留种田最高,为180.1-1167.3粒/亩,油菜、小麦田较少,公 0—266.8粒/亩。抱子发芽率,草于留种田为5.9一13.5%,油菜、小麦田为0—3.3%。说明翻耕后的残留菌量(病粒)较未翻耕板田的菌量每亩减少77.1%左右,抱子发芽率降低75.0%左右。调查结果还表明,1987年春繁和夏制田的病粒率分别为7.3%和9.54%,田间残留菌量分别为180.1粒/亩和753.1粒/亩,1988年的病粒率分别为10.8%和13.2%。即先年病害发生情况、田间残留菌量与次年病害发生轻重关系密切。 2.种子带菌率:1988—1989年,我们对11个经精选机选种后的杂交稻种子进行带菌(粒)率检查。结果是精选后种子仍带 汤应君 (湖雨省贺家山原种场)有一定的病粒,1988年三个组合的种子病粒率为3.5—4.3%,1989年8个组合的种子病粒率为4.4—8.7%。这些病粒将成为次年的初侵染菌源。 二、病茵存活渊明寨 1.病菌在室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期:1987年4月将1986年秋制威优6号的病粒,分别埋入旱地和水田中,每隔二一二个月随机取样检查抱子发芽情况。观察结果,埋入旱地的病粒在15个月内抱子发芽率为0.2—7.2%,15个月后多次取样未见有抱于发芽;埋入水田的病粒在9—13个月内发芽率为0.3·一1.9%,以后发芽能力全部丧失。说明制种收割以后残留于稻田(无论水田或旱地)的病粒,都能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2.病菌在室内的存活期:1989年 7月,我们对1986、1987和1988年保存于室内的病粒的厚垣抱子分别进行发芽测定,发砚保存3年的病菌厚垣抱子发芽率最低,仅为0—0.22%,保存2年的为1.1—3.1%,保存1年的为9.4—21.2%。 三、厚垣抱于在自石磊伴下的闻发 1988年和1989年,我们对放置在室外自然条件下(长沙)的厚垣抱子,每隔3—5天或7—10天检查其萌发情况。两年检查结果说朋,室外厚垣抱子从4月上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3.SC和16.07C)开始萌发,以后发芽率逐渐增高,5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分别为z3.4C和zZ.ZC)萌发率最高。 凹,病菌侵染时期与潜育期 89 1.开花期的侵染:在1987—1989年春、复、秋季制种中,我们分别在长沙、新邵和贺家山进行逐日套袋和剪颖鸡察。观察组合春制为V20A x测49、珍汕97A X测49】夏制为VZoA X测64—7;秋制为VZ口A X测64—7、D汕A X测64—7、V20A X IR26、珍汕97A X桂34。观察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制种田及其母本繁殖田稻粒黑粉病的侵染期为母本开花期,侵染高峰为始花和盛花期,以盛花期为主。 2.孕穗期的侵染:1988—1989年,我们在新邵、长沙和贺家山的夏制和秋制田进行了移苗和人工接种套袋观察。移苗是将病区处于孕穗后期(破口前)不同组合的父母本(以母本为主)带上移至无病区隔离条件下开花授粉主成熟,于黄熟期一次取袋调查发病情况。人工接种于破口前选靠近父本的母本,在套袋前用培养好的发芽率为18.2%的厚垣抱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后立即套袋,每袋套一丛母本和3—4株父本,使其在袋内正常授粉,眩以不接种作对照(在套袋前先用洗衣粉冲洗后再用3%甲酚皂液喷雾消毒处理后立即套袋)。结果是,移苗和接种套袋的发病率分别为18.5—23.6%和18.8一50.0%。这说明杂交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除开花期为主要侵染期外,母本孕穗后,破口抽穗前也存在侵染,产生病粒(表1)。表二粒黑粉病菌孕穗期侵染观察地 点方 式移苗(接种)时间 (年.月.日)组 合生育期移苗(接种)狡数发 病 情 况总粒数病粒数病粒”(t贺家山新 邵贺家山贺家山长 沙长 沙移苗自然感染移苗自然感染接种套袋对 照接种套袋对 照1988、8.21一9.ZI1988.9.18──10.101989.8.25一9.201989.8.25──9.2019朋.g.!0一1口 了1989.9.10──10 7V20AX测64珍汕gTAX桂34V20AX测64一TV20AX测64—7ya0Ax IRa6V20Ax IR36孕穗孕穗孕穗孕穗孕穗孕穗3040二0 51口且0225372 二0 13 16 95369 5 0-3 023.618.550.0 018.8 0 3.授粉后的侵染:1989年在贺家山和长沙于母本盛花期取同一天开的颖花(未开的和已授粉的颖花均剪去),用3%甲酚皂液喷雾消毒后再用少量洗衣粉配的水冲洗,然后一次性套袋。以后每隔一天揭一批袋子,使袋内颖花暴露一天后(接受自然侵染)再袋套至成熟。结果只授粉后的第一天和第四天分别有 2粒(发病率2.8%)和 1粒(发病率2.3%)感染发病。说明授粉后的l一4天仍存在侵染现象,。以后即不见侵染。 4.病害的潜育期:1989年在长沙以y20A X IR26为材料,按父母本花期相遇安排播插期,眩将父母本异地栽植,待母本开花盛期选一晴天,将父本移来进行人’工授粉,然后又把父本搬开(以确保授粉日期一致)。7天后,每2天随机取6丛逐粒检查 40有无病粒产生,推算病菌侵染后的潜育期。在长沙8月28日授粉(同时造成侵染)的,9月 10日可检查到清晰可辨的病粒。检出病粒最多的是 9月 14日和 9月 16日,分别占病粒总数的8.7%和14.4%。说明长沙地区8月下旬至 9月中旬(日平均气温24.6t,日平均相对湿度86.0%),稻粒黑粉病菌侵入后的潜育期,短的只13天,一般为17—21天。 五、曰间病害发生动态 1988—1989年,我们在历年病害发生严重的贺家山原种场和新邵县严塘乡,采取分期播插杂交稻父母本,造成田间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有开花稻株存在的条件,使病菌随时有侵染颖花的机会。从调查母本的发病时期和发病程度,了解病菌侵染时期和侵染高峰期。贺家山1988年播插的5批和i989年播插的 7批(组合均为V卯A X测64一厂),分 春制在 6月底 7月上旬抽穗,这段时间一般别保持有51天和64天的开花植株,最早侵染 为靖天少雨天气,气候条件不利于病菌的萌颖花为7月19日(1988)和7月10日O \ 发和侵染,加之菌源基数低,除特殊年份侵染高峰期为8月 1日至9月11日(1988)。’外,病害发生较轻I 夏制和秋制,一般在8新邵1988年播插7批(l—4批组合为珍汕 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开花,这段时间常为秋97A X测饲一 7,5—7批的为珍汕97A X 雨甚至秋涝天气,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病菌的桂34),保持了71天开花植株,最早侵染颖 萌发和侵染,是引起我省杂交水稻夏、秋季花为7月9—20日,侵染高峰期为8月二日 制种病害发生重的主要原因。至9月12片。结合自然条件下厚垣抱子萌发 六、曰间岂羽扈与瞩害发生的夫系情况观察,在病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田 母本开花期穗部的诲遍度与病害发生关间就可出现小抱子,至少可持续到10月下间 系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穗层湿度高的发病或更长时间。侵染高峰期是 8月至一月上、率高。如贺家山 7月10一22日和8月 13—ZI中旬。这期间气候条件不同,小抱子产生数 日,平均温度相近,湿度相差大,发病差异量及其有效侵染能力也不同,表现出田间发 明显,前者病粒率为1.7%,后者为6.4%;病轻重的差异。贺家山1988年的5批和1989 长沙观察伪两个组合穗层和下层湿度差异年的7批,其侵染率(发病率)分别为1.8 大,发病差异亦大。说明杂交水稻制种田母一63.6%和1.7—8.1%;新邵1988年7批的 本开花期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主要因侵染率为1.6—31.0%。我省杂交水稻制种,素(表2)。── 9/10。181 Rbl989 W6154SxCY85edl·if$$1 24.7 91.9]2.99/lpe181 长沙19899/19—30 长沙19899/19—30 长沙19897/10ed2贺家山1989W6154SXCY85一.V20AX IR26V20AX IR26V20AX测64—7V20AX测64—7。/l。一。。【删。。s。s/l。一。。贺家山lm 9/2一111 新。。。988 珍汕。,Ax桂。。 七、氯赃用且与病客发生的夫系 许多研究者指出,氮肥用量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过量氮肥发病严重。我们1988一1989年在新邵的试验,同样证明氮肥用量与病害发生有密切关系。在亩施纯氮10、12.5、15、17,5、20公斤的5种处理(组合均为珍汕97A X桂33)中,亩施氮10—17.5公斤,对发病影响不大,1988和1989年试验各处理间病粒率分别为15.1—16乃%和 8J一7.4%。亩施20公斤时,则对发病影响较大,病粒率达16.0%。 I\、讨 祖 1.关于粒黑粉病的侵染问题:ChOO-dhury(1946)认为嫡菌由小抱子引起花器的局部侵染;TemPleton,Johnston和Hen-ry 1960)及Temmleton证实小抱子侵染正在开放的花部;汪英杰(1955)在抽穗开花时用小抱子接种成功;吕金超等(1955) g 下部穗922.9598.2142.8 5 上部穗 s 25.8 D ST.6(、了 8下部穗 123.lr gT.4 26.1上部穗129.8186.61* 5 下部$1 26.3I 92 916 4 l 上部穗【23.4I ST石IT.8 的研究,指出病菌是在灌浆初期侵人花器; 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水稻扬花至灌浆期均可侵 入。我们通过3年的套袋、剪颖自然感染和 人工接种试验/肯定粒黑粉病除开花期是主 要侵染时期外,孕穗期也可侵染,产生病 粒。孕穗期能被侵染,可能是病菌小抱子通 过叶鞘进人幼嫩的花器而造成感染。这一研 究结果对于花期喷药防治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得到了解释。 2‘我们的调查观察表明:田间残留菌 量;厚垣抱子的萌发,与冬季土壤翻耕与杏关 系密切,冬季稻田土壤通过耕整,可以使田 间菌量减少77.1%,抱子发芽率降低75%左 右。因此,杂交稻制种田或母本繁殖田,冬 季翻耕后种小春作物,可降低田间菌量。 3.许多研究者认为湿度与病害发生关 系密切。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探明田间穗层的 湿度大小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杂交稻粒黑粉病发生与防治研究——Ⅰ.病害的发生规律@李宣铿$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黄费元$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李爱贞$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曾绍尧$新邵县种子公司
@汤应君$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