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水稻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水稻研究合辑

水稻研究合辑

  • 施用水稻穗肥的正确方法

    根木正平 ; 顾华孙 《陕西农业科学》 1957
    摘要:我国稻田犁耕深度与日本相似,有简单位不妨进行穗肥实验积累经验以备推广。文中施肥量及产量均按市制折算。
  • 盖土与淹水深度对水稻发芽出苗的影响

    杨道中 《陕西农业科学》 1957
    摘要:甘肃银川灌区直播水稻生产中保苗率不高,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论水直播、旱直播,播后管理失当,均会造成缺苗或苗稀,从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旱直播的播种深度和出苗期间的水层深浅是支配成苗率的关键。为
  • 蓝绿藻在水稻田中的固氮作用

    《陕西农业科学》 1957
    摘要:直到现在藻类尚未被列为固气生物,但久已有人注意到稻田中如有蓝绿藻则生育较为繁茂。最近加利佛里亚大学生化学家 Mary B·Allen 用相同的不含氮素的水溶液栽培水稻,一种处理放入蓝绿藻,另一不
  • 甘肃银吴地区机耕农场水稻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1957
    摘要:甘肃省银川吴忠地区农民种植水稻已有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营机耕农场由于耕作工具的改变,经营面积较大,因而在运用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又产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兹将灵武、连湖、巴浪湖三个农场水稻栽培总结和1956年水稻观摩座谈会材料整理于下:以
  •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病性测定的方法

    方中达 ; 朱家琳 ; 刘经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57
    摘要: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oryzae(Uyeda and Ishiyama)Dowson)的有效措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感染的程度是有差别的(2、3、4),国内的初步调查也发现各地品种发病轻重不仝。但是以上这些工作,多半是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的观察。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轻重,并不单纯由品种抵抗能力的强弱决定。除去气
  • 水稻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

    陈锡臣 ; 马鳄 ; 罗树中 ; 沈惠聪 ; 毕辛华 ; 周有耀 ; 方德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57
    摘要:浙江的气候温和而湿潤,年平均温度在16°—17C°之間,年雨量約1,200—1,600毫米,生長季較長(230—275天),全省凡有水源灌溉之地均可种植水稻。在浙江省农業生产中,水稻生产占首要的地位。据1955年的資料,水稻栽培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60.52%,而产量則占粮食总产量的79.59%。因此,提高水稻产量是增加粮食生产的最重要的任务。
  • 水稻与各种冬季作物轮栽对于土壤耩造的影响

    朱祖祥 ; 袁可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57
    摘要:四、摘要本試驗的一年轮作制,包括單季水稻与下列冬作的轮栽:紫云英,苜蓿,蚕豆,豌豆,油菜,小麦及大麦。另以冬季休閑作为对照。經过三次冬作,二次水稻(夏作)的轮栽,結果显示: 1.冬季种植一年生荳科綠肥,能够增加土埌中有机質含量。其中以紫云英最佳;苜蓿,蚕豆,豌豆等次之。 2.在水稻与紫云英轮作的土埌中,直徑为1—5毫米的团粒含量有显著的增加。水田中的其他荳科綠肥,如苜蓿,蚕豆,豌豆等,也能維护土埌中的团粒構造,但其效果較差。水田中禾谷类冬作轮栽或油料作物轮栽,对于土埌中直徑为1—5毫米的团粒含量,均有破坏的影响。 3.各輪作区,凡土埌有机質含量較高的,其直徑为1—5毫米的水稳性团粒也比較多;而其他大小的構造單位,和有机質的多少无关。
  • 乌什县水稻栽培调查

    《新疆农业科学》 1957
    摘要:自然条件 乌什县位於阿克苏西北,天山與哈拉提克山之间,东邻温宿,南接柯平,西连阿合奇,北靠
  • 几种主要稻虫为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考察

    夏温澍 《湖北农业科学》 1957
    摘要:1956年结合我们在醴陵的工作,对于二化螟、三化螟造成虫伤株的损失及稻浮尘子、纵卷叶虫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考察。兹将初步结果整理介绍于后。 二 化螟 二化螟为害水稻,除造成枯心及白穗外,还有虫伤株,这一点过去已有报导。我们今年在醴陵工作时,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如检剖各类型晚稻植株结果,知二化螟所造成的虫伤株率较二化螟的白穗率要高。单就连作晚秈(番子)来说,白穗率为0.11%,而虫伤株率则为2.36%。连作晚粳和一季晚糯的情况也是为此。(见表1)
  • 水稻栽培上的相对性

    户■义次 《湖北农业科学》 1957
    摘要:(一)前言 讨论或考虑有关水稻品种的选择及其栽培时,颇多具有相对的情况。例如从环境条件上考虑优良品种,在东北寒冷地带必具有耐寒性,在病害发生多的地带,须有耐病性是理所当然的。虽同为中熟稻,东北的中熟稻与九州的中熟稻,在生育日数及其他特性上很有差异,东北作为晚熟种的陆羽132号,则在关东已成为早熟种了。就插秧期言,东北与北陆地方普遍在6月上旬,但在九州则嫌太早。北陆的肥沃地采用每坪(1坪=3.3平方米)约40株的栽植密度,但在寒地或瘠地则采用2倍甚至3倍的栽植密度。
共 11185页/11184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