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超 ;
陈文洪 ;
李剑镔 ;
杨启生 ;
谭陈菊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江田优426是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利用江田A为母本、FN426[(R853/华占)F5/广恢615]为父本,通过杂交选配的晚稻早熟组合,于2024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为江田优426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介绍江田优42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水稻品种,
江田优426,
晚稻,
早熟,
选育,
栽培
-
陈雄飞 ;
黄活龙 ;
廖仲维 ;
余佳佳 ;
刘俊安 ;
肖丽萍 ;
伍金峰 ;
刘木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针对现有水稻钵体苗抛秧机取苗装置高速作业稳定性差、不同秧龄适应性差、取苗损伤率偏高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割圆曲线凸轮-平行四杆强制顶出取苗的技术思路,设计了一种水稻钵体苗凸轮渐进顶出式取苗装置,构建了取苗顶杆回程段、升程段、回转段轨迹方程,确定了取苗凸轮轮廓曲线;建立了取苗顶杆机构运动学模型,明确了取苗顶杆与钵体苗盘下拉的运动关系。分析了钵体苗初始顶苗阶段顶出过程,确定了取苗顶杆最大极限回转速度。以野香优航1573、黄华占、甬优12为供试品种,以秧龄(两叶一心、三叶、三叶一心)、钵体含水率(40%、50%、60%)和取苗频率(4、6、8次/s)为试验因素,以取苗成功率和取苗损伤率为评价指标,开展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个供试品种取苗成功率为95.68%~100%,取苗损伤率为0.45%~3.80%,且秧龄对取苗成功率、取苗损伤率影响最大,钵体含水率、取苗频率影响相对较小,取苗损伤率与取苗成功率呈负相关趋势;优选水平为秧龄三叶一心、钵体含水率50%、取苗频率4次/s,该条件下供试品种甬优12取苗成功率均值为99.78%,取苗损伤率均值为0.22%。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钵体苗高效低损有序抛秧机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
关键词:
水稻,
凸轮,
钵体苗,
顶杆,
顶出式,
取苗装置
-
赵春江 ;
马晨 ;
李瑾 ;
王小萌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作为丘陵山地种植历史最久、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推进整个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该研究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关键技术为“切口”,在梳理我国丘陵山地的特征与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水稻耕、种、收等主要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开展技术前沿与态势分析,剖析国内外水稻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差距,研提不同环节下我国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态势,以期为推动水稻全程全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补齐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短板、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提供新思路、新方向。研究表明:1)2022年我国丘陵山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0.80%,并且在不同的环节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水稻耕种收机械研发与应用起步较晚、基础不牢、产品的综合性能不高,特别是针对丘陵山地的轻量、高效、高稳定性的水稻耕种收机械相对匮乏,发动机高功率低排放设计制造技术、刀具抗损降耗优化设计技术、车架轻量化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攻克;3)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是未来我国丘陵山地水稻生产作业装备发展方向与趋势。
关键词:
丘陵山地,
水稻机械化,
关键技术,
主要挑战,
未来趋势
-
张兆年 ;
角媛梅 ;
杨帅琦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梯田作为山区的重要耕地资源,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梯田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梯田面积变化、核密度以及梯田斑块格局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南方五大水稻梯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梯田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2010—2020年间,各区域内梯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弃耕现象,主要出现在边缘破碎化地区,其中紫鹊界梯田弃耕程度最大(20.39%),加榜梯田最小(4.53%),且相比之下,紫鹊界和联合梯田的弃耕幅度有所下降;2)80%以上的梯田集中分布在中、中高及高密度区域,且受弃耕影响,高密度区域范围缩小;3)梯田破碎化程度紫鹊界梯田>加榜梯田>龙脊梯田>联合梯田>哈尼梯田,且在2010—2020年间,加榜、龙脊和联合梯田斑块破碎程度呈下降趋势,而紫鹊界和哈尼梯田的梯田斑块破碎化程度呈增长趋势;4)因子探测结果发现,对加榜、龙脊、紫鹊界、联合和哈尼梯田的梯田作用强度最大的分别为距公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海拔。同时,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地形与通达性条件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力明显增大,表明地形及通达性条件对梯田的时空分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山地地区梯田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参考。
关键词:
梯田,
时空变化,
核密度,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
周筱逸 ;
郭宝 ;
兰发连 ;
董春华 ;
张振华 ;
罗劲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摘要:【目的】品种性状和环境因素均影响水稻对镉(Cd)的积累,通过分析不同光照时间下不同镉耐受品种水稻的生长及Cd积累和分配,为调控水稻Cd积累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材料为两个高Cd积累品种‘玉针香’、‘湘晚籼12号’和1个Cd吸收主效基因Nramp5缺失品种‘韶香100’。营养液中添加 1 μmol/L Cd模拟Cd胁迫条件,设置光照/黑暗为12 h/12 h、16 h/8 h 两个光照处理。在分蘖期调查水稻植株生长指标、各部位Cd含量、亚细胞各成分(细胞壁、细胞器、可溶性部分)中Cd含量与分配,以及Cd主要吸收、转运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光照12 h相比,光照16 h各水稻品种的SPAD值显著上升,‘玉针香’株高显著降低,而‘湘晚籼12号’和‘韶香100’株高则显著增加;3个品种根体积和根干重均降低;各品种水稻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提高,反映在亚细胞水平上,‘玉针香’品种细胞壁和细胞器内Cd含量显著上升,而细胞可溶性部分Cd含量显著下降,而‘韶香100”和‘湘晚籼12号’各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均增加。相比于光照12 h,光照16 h下‘玉针香’地上部中Cd吸收基因OsNramp5表达水平上调,而‘湘晚籼12号’OsNramp5表达水平下调;负责液泡Cd富集的基因OsHMA3在‘玉针香’和‘韶香100’两品种中表达上调,在‘湘晚籼12号’中表达下调。【结论】无论品种是否耐受Cd,延长光照时间可显著降低Cd胁迫下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体内的Cd含量。不同Cd积累特性品种亚细胞成分中Cd的分配差异受吸收和运转基因调控,并由此导致Cd胁迫下植株地上部和根部生长的差异。延长光照时间导致同一Cd吸收分配调节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表达的差异及其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水稻,
光照时间,
镉吸收,
根系形态,
亚细胞分配,
镉吸收基因Nramp5,
液泡镉螯合基因OsHMA3
-
谢育利 ;
张志玲 ;
吴军锋 ;
黄挺 ;
周晔 ;
罗维钢 ;
潘晓璐
《贵州农业科学》
2025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节水效果,为水稻种植尤其是干旱情况下水稻科学灌溉提供参考。【方法】以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10香优郁香(国审稻20216100)为供试材料,设置“薄、浅、湿、晒”灌溉(T1)、高水位间歇灌溉(T2)和低水位间歇灌溉(T3)3种灌溉处理,考察不同灌溉方式的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节水效果。【结果】不同灌溉方式除对水稻抽穗扬花期的叶宽影响差异显著外,对其他农艺性状影响差异不明显;在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方面,T3表现最优,与T1和T2相比,产量分别提高0.02%和1.14%,穗实粒数分别提高39.40%和20.52%,结实率分别提高5.36%和3.76%,千粒重分别提高10.83%和10.61%;在稻米品质方面,T3表现最优,与T1和T2相比,糙米率分别显著提高0.81%和0.93%,精米率分别提高1.40%和1.33%,胶稠度分别提高6.29%和7.04%;在节水效果方面,T3灌溉方式能降低水稻全生育期灌水量和耗水量,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T1和T2相比,灌水量分别降低37.13%和26.18%,耗水量分别显著降低41.38%和37.64%,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93.45%和80.23%。【结论】低水位间歇灌溉(T3)模式综合效果最好,对水稻具有一定增产作用,且能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水稻,
生长,
产量,
品质,
节水效果
-
陈梅芳 ;
徐泽铭 ;
顾建强 ;
章林玲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为浙江省临安区粮食生产制定减肥减药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测算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开展水稻化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区水稻籽粒产量、植株产量最高,分别为706.5 kg/667m2、702.0 kg/667m2。在现有土壤条件下进行水稻种植,氮肥利用率为42.69%,磷肥利用率为22.47%,钾肥利用率为34.77%。
关键词:
水稻,
化肥利用率,
测土配方施肥
-
黄熠 ;
赵永超 ;
崔丽丽 ;
何伟 ;
蔡秋华 ;
张建福
《福建农业学报》
2025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L.)作为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根系作为水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发育、信号感知、激素合成、水分和养分吸收以及产量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水稻根系的形成及生长发育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植物激素在调控水稻根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植物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调节其发育、生长和生理状态。本文综述了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概述了与根系生长相关的基因及调控网络,重点阐述了植物激素在水稻根系形成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几种激素之间相互协同对根系的生长调控,并对其他影响根系的小分子物质进行讨论,旨在为水稻根系研究及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更加精细化研究激素信号通路之间复杂的串扰以及和其他信号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
水稻,
根系结构,
植物激素,
调控网络,
生长发育
-
袁建清 ;
仇逊超 ;
高睿 ;
苏中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5
摘要:【目的】利用水稻大田近地冠层高光谱数据,实现在冠层尺度上对叶瘟病与缺氮水稻的早期识别。【方法】基于氮胁迫梯度试验和大田自然发病,采用室外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缺氮水稻和自然发病水稻的大田近地冠层图像,提取并分析中度感病、轻度感病、缺氮和健康水稻冠层的反射率光谱特征。针对预处理后的高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 3种方法提取特征变量,并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算法,构建水稻冠层叶瘟病与缺氮的早期识别模型。【结果】单独使用PCA降维方法提取特征构建的模型无显著的分类效果;基于VI的模型相比全谱模型在区分效果上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采用CARS提取特征波长所构建的模型显示出最佳的区分效果。进一步对提取的CARS特征进行PCA降维后,获得5个主成分特征用于建模,其SVM和LDA模型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5.51%和96.15%,Kappa系数分别为0.91和0.92,表现出较高的分类一致性。【结论】本研究通过选用较少的特征变量,成功实现了水稻冠层叶瘟病与缺氮的有效识别,为水稻病害与养分胁迫的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可为大规模水稻病虫害监测与精准施药提供支持,在精准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水稻叶瘟病,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法 (CARS),
支持向量机 (SVM),
线性判别分析 (LDA)
-
马会会 ;
董雁 ;
唐康桐 ;
潘绍禄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筛选适宜天柱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为天柱县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支撑。选择宁香粳9号、野香优9901、旱优78、色香优海丝、好香优金星丝苗、色香优粉丝、泰丰优79共7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天柱县开展品比试验,考察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特性,并通过隶属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45~153 d,同一时间播种条件下其分蘖期、抽穗期均相同,成熟期相差2~8 d;株高为99.7~133.86 cm,穗长为13.83~27.03 cm,有效穗为10.60~18.10穗/穴,穗粒数为2 033~3 060粒/穴,穗实粒数为1 706~2 648粒/穴,结实率为80.33%~93.01%,千粒重为22.83~30.04 g,产量为686.67~853.34 kg/667m2。其中旱优78的株高、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优于其他品种,综合表现最佳且较其他品种差异明显,可在天柱县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品种筛选,
农艺性状,
产量,
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