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俊 ;
梁 万栋 ;
罗 飞雪 ;
肖 华翠 ;
许 超 ;
谷 雨 ;
谢 红霞 ;
曹 威 ;
盛 浩
《水土保持研究》
2025
摘要:【目的】探究水稻田转换为草皮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阐明土壤退化影响机制,进而为退化草皮田的复垦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湘东长期植稻的河砂泥田以及毗邻的、临时(5 a)转换的草皮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对水田临时改植草皮的响应规律。【结果】(1) 水稻田转换为草皮田,耕作层迅速浅化,平均厚度减少约11 cm,犁底层出露;0—15 cm表土砂粒含量降低30%~63%,黏粒含量升高16%~21%(p<0.05),土壤质地由壤土转向粉砂质黏壤土,呈黏化趋势。(2) 与水稻田相比,草皮田0—15 cm和15—30 cm土壤容重、紧实度高出15%~80%;土壤持水量低出40%~55%,而土壤可蚀性KEPIC值高出4.2%~8.5%(p<0.05);表土渗透速率只及毗邻水稻田的2%。(3) 草皮田土壤>2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指数(STAB10)比水稻田高出16%~43%,而小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颗粒含量低出17%~64%(p<0.05)。土壤结构由团粒状向块状、整块状发展。(4) 草皮田土壤模拟淹水15 d后,表土紧实度降低75%~76%,而体积含水量增加49%~53%(p<0.05)。【结论】水稻田临时转为草皮田导致土体坚实化,结构劣化,质地黏化,持水性能降低。草皮田持续淹水3~5 d显著改善表土松紧度和水分状况,推荐应用于修复过度紧实和水分不足的草皮田土壤。
关键词:
非粮化,
水田,
草坪草,
水稻土,
土壤持水性能,
土壤稳定性
-
刘硕硕 ;
朱梅 ;
时运佳 ;
刘靖喆
《农业工程》
2025
摘要:为探索根部施加与叶面喷施赤霉素(GA3)对水稻幼苗农艺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水稻荆占1号为试验材料,开展水稻幼苗培育试验。在种子萌发14、21 d分别对水稻根部和叶面施0.7、1.4和2.8 mg/L GA3,并设置对照组。待水稻种子萌发至28 d,检测水稻幼苗叶宽和茎粗等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根施2.8 mg/L GA3,水稻幼苗农艺性状综合值最高,达0.39;叶施0.7 mg/L GA3,水稻幼苗农艺性状综合值最高,达0.92。试验还发现,根施0.7 mg/L GA3提高水稻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相较对照组增幅22.60%;叶施1.4 mg/L GA3提高水稻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相较对照组增幅26.39%。通过开展根施与叶施 GA3对水稻幼苗农艺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为我国高水效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水稻,
赤霉素,
熵值法,
农艺性状,
水分利用效率
-
周 慧颖 ;
胡 佳晓 ;
余 丽琴 ;
刘 进 ;
勒 思 ;
孟 冰欣 ;
涂 夯 ;
黎 毛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5
摘要:【目的】氮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重要营养元素,提高品种的耐低氮能力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绿色高效发展,鉴定和筛选耐低氮水稻种质是培育耐低氮水稻品种的关键途径。【方法】以来自南方稻区的3 000份水稻种质为试验材料,2017—2018年以成熟期单株生物产量与稻谷产量为评价指标,进行耐低氮水稻种质初步鉴定,结合田间表现,初步筛选出624份较耐低氮的种质。2019年,测定初筛种质的穗部和产量相关性状,对其进行耐低氮精准鉴定,进一步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耐低氮的优异水稻种质153份。在此基础上,2020年以江西省水稻区试对照品种天优华占为对照,调查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着粒密度和理论产量,在低氮胁迫环境下对153份耐低氮水稻种质进行鉴定评价。【结果】不同施氮处理间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和理论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着粒密度差异不显著;不同氮素处理下,理论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等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千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低氮胁迫环境对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较大,因此以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和理论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153份优异种质的耐低氮性进行综合鉴定评价,2种分析方法鉴定评价种质的耐低氮特性重合率达86%。【结论】采用2种分析方法共筛选出30份强耐低氮种质,其综合评价结果可能更为可靠。筛选的强耐低氮种质将在水稻耐低氮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及耐低氮、绿色高效新品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耐低氮,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隶属函数法,
鉴定评价
-
李威 ;
梁平 ;
何炜 ;
兰世怀
《农技服务》
2025
摘要:水稻“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黔东南州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威胁当地粮食安全,制约当地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提供参考,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并促进水稻产业发展,对2019—2023年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表明:2019—2023年黔东南州水稻“两迁”害虫全年迁入峰次和迁入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发生程度加剧;危害发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造成的水稻产量实际损失增大,危害加剧。黔东南州5—9月的温度、降雨、日照条件适宜水稻“两迁”害虫繁衍,加之当地水稻品种结构及生产布局的多样化、栽培的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中施肥(偏施氮肥)与施药不当(大量使用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加剧其危害发生。应立足于黔东南州水稻生产现状与现有防控人员及技术优势,从加强监测预警与栽培管理、推行统防统治和科学用药方面实施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措施。
关键词:
水稻,
“两迁”害虫,
稻纵卷叶螟,
发生特点,
影响因素,
防控措施,
黔东南州,
贵州
-
李 欣芃 ;
张 武汉 ;
张 莉 ;
舒 服 ;
何 强 ;
郭 杨 ;
邓 华凤 ;
王 悦 ;
孙 平勇
《生物技术通报》
2025
摘要:【目的】γ射线诱变具有效率高、方法简单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OsGRF4是一个重要且稀有的水稻多效基因,能显著提高氮利用效率、产量和耐冷性,同时降低籽粒落粒性,旨在获得不同类型的突变体资源和挖掘OsGRF4的调控基因。【方法】利用γ射线对NIL-GRF4材料进行辐射诱变,通过功能标记和SSR标记对突变体的真实性和遗传背景进行鉴定。【结果】经过性状调查,获得15份粒型突变体、6份斑马叶突变体、4份分蘖突变体和3份不育突变体。其中一份重要的粒型突变体,其粒长达14.10 mm,粒长和千粒重比野生型分别增加1.50 mm和8.85 g,增幅分别为11.90%和23.95%。利用OsGRF4的功能标记和48对SSR标记鉴定了突变体的真实性和遗传背景,结果表明突变体材料均来源于野生型NIL-GRF4,并且突变体的遗传背景与野生型极为相似。【结论】已将粒型、斑马叶和不育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构建了基因定位的F2群体,为水稻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γ射线,
OsGRF4,
诱变育种,
BSA-Seq,
图位克隆,
水稻
-
高 文婧 ;
罗 雪宁 ;
张 佳俊 ;
胡 龙兴 ;
陈 桂华
《中国草地学报》
2025
摘要:以盛花期全株油菜和干燥水稻秸秆为原料进行混合青贮,设添加乳酸片球菌、布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和对照组(CK)7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青贮90 d后,进行感官评价和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测定,以探讨添加不同菌剂对全株油菜和干燥水稻秸秆混合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菌剂均可提升感官评价,增加青贮料中乳酸及乳酸菌数量,降低pH值及蛋白质损失。除添加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处理组外,各添加剂处理组的氨态氮/总氮均显著低于CK(P<0.05);添加青贮混合菌粉处理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CK(P<0.05);添加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P<0.05)。7个处理组的青贮品质灰色关联度由高到低为:青贮混合菌粉>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片球菌>布氏乳杆菌>粪肠球菌>CK。综上所述,供试菌剂对油菜与水稻秸秆混合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有所改善,其中,添加青贮混合菌粉处理组综合表现最优,适用于调制油菜和水稻秸秆混合青贮。
关键词:
稻秸,
油菜,
混合青贮,
乳酸菌,
发酵品质
-
黄建鸿 ;
曾跃辉 ;
肖长春 ;
杨尚霖 ;
韦新宇
《福建农业科技》
2025
摘要:利用籼型两系不育系与广亲和两系不育系或常规粳稻杂交,育成54份两系不育系高代材料。为了筛选籼型亲粳两系不育系,利用22对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对54份供试水稻材料做籼粳属性分析,再将籼稻类型和偏籼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材料与粳稻测验种秋光、巴利拉测交。结果表明:54份两系不育系水稻材料中籼稻类型21份,偏籼类型16份,偏粳类型15份,粳稻类型2份。在37份籼稻类型和偏籼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材料中,9份两系不育系材料与粳稻测验种秋光、巴利拉测交F1平均结实率>70%,即具籼型亲粳特性,编号分别为2、4、6、10、19、21、23、47、54。利用9个籼型亲粳两系不育系水稻材料分别与偏粳类型恢复系材料R107和R510配组,发现编号2具有较好的粳稻亲和性,配制组合结实率高,每穗总粒数多,属于典型的大穗型品种。编号47与粳稻也有较好的亲和性,配制组合结实率高而且稳定,综合性状较优、产量高。
关键词:
水稻,
籼型亲粳,
两系不育系,
籼粳属性,
亲和特性
-
王宣茗 ;
官玉 ;
姜雪 ;
李妍琦 ;
刘庆亮 ;
朱苏云 ;
闫秉春 ;
高继平 ;
吴奇 ;
张文忠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超细秸秆尺寸一般在微米或者更低级别,具有较强的亲水和养分供应能力。为探究超细秸秆对土壤碳氮残留量、水分生产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评估其对不同灌溉模式的适用性,该研究采用蒸渗仪试验,以东研18号(粳稻)为供试材料,设计裂区试验,主区为两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ICF)与干湿交替灌溉(IAWD);子区为:无秸秆处理(S0)、传统3~5 cm级秸秆还田(Scm)、毫米级秸秆还田(Smm)和超细秸秆还田(Sμm),秸秆全量还田统一为6.5 t/hm2。结果表明:1)随着秸秆尺寸的减小,秸秆体现了更加显著的节水效应,相较于S0、Scm和Smm处理,Sμm处理耗水量两年内平均降低13.63%、19.42%和8.87%,这是因为秸秆粉碎后包裹亲水物质如纤维素等的木质素等含量降低,亲水基团如羟基等提高,导致其持水量能力提高,增加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且这种效应在节水灌溉模式下更为突出。相较于S0、Scm和Smm处理,Sμm处理水分生产率两年内平均提高32.91%、37.25%和9.67%。2)秸秆超细粉碎后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Scm降低26.91%、63.48%和16.28%,还田后碳氮比(C/N)降低,这些变化有利于Sμm处理秸秆的分解,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IAWDSmm、IAWDSμm、ICFSmm和ICFSμm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水稻产量。3)与ICF处理相比,IAWD处理提升稻米的食味值8.16%;Sμm处理的稻米呈现出显著更高的食味价值,比S0处理分别高出13.03%和8.23%;Sμm处理的稻米蛋白质含量比S0处理显著提高5.17%和9.84%;最后通过熵权TOPSIS法得出IAWDSμm处理为最理想的秸秆和灌溉管理模式。因此,IAWDSμ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提升水稻品质,对实现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超细秸秆,
灌溉,
分蘖,
产量,
水分生产率,
稻米品质
-
郭丽峰 ;
黄俊杰 ;
吴禹竺 ;
王思吉 ;
王轶哲 ;
包羽健 ;
苏中滨 ;
刘宏新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为解决水稻病害检测中存在的小目标特征提取困难、复杂环境下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及在边缘化设备上实现高效实时检测,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轻量化水稻病害识别方法YOLOv8-DiDL。该方法通过引入倒残差移动模块(inverted residual mobile block,iRMB)增强小目标特征捕捉能力,采用变形卷积模块DCNv2(deformable convolutional networks)优化目标几何变化适应性,结合采样算子DySample(dynamic sample)算法提升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并改进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spatial pyramid pooling fast,SPPF)为大核分离卷积注意力模块(large separable kernel attention,LSKA)增强多尺度特征融合。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YOLOv8-DiDL模型准确率、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91.4%、83.5%、90.8%;与原始基础网络YOLOv8n相比分别提升7.0、0.5、2.5个百分点,模型权重降低9.7%,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提升7.4%。该研究通过改进模型显著提高了水稻病害检测的精度和部署效率,为智能化农业的实时病害监测提供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水稻病害,
目标检测,
YOLOv8n改进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模型轻量化设计
-
凌宇飞 ;
胡群 ;
夏宇欣 ;
张凯溦 ;
付第慧 ;
冯源 ;
许方甫 ;
李光彦 ;
邢志鹏 ;
高辉 ;
魏海燕 ;
张洪程
《农业工程学报》
2025
摘要:传统毯苗育秧方法因育秧土自重大、人力需求量大及机插作业对秧盘数量需求高等问题,限制了机插水稻的推广与应用。为应对这些问题,该研究采用轻质的秸秆基质块代替育秧土,并通过高密度播种降低人工依赖,探索超高密度育秧条件下其对秧苗生长、机插性能、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粳稻南粳5718为试验材料,设置传统播种密度(D1: 150 g/盘)和4种高密度处理(D2: 200 g/盘;D3: 250 g/盘;D4: 300 g/盘;D5: 350 g/盘),以及4个秧龄梯度(A1: 10 d;A2: 15 d;A3: 20 d;A4: 25 d)。结果表明,随秧龄增长,D2至D5处理的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但在较短秧龄(A1和A2)时,其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和发根力均接近或超过传统密度秧龄的组合(D1A3)。与D1相比,D2至D5处理的机插缺穴率降低了19.78%~60.26%,虽然伤秧率增加了32.25%~242.90%,但漂秧率和翻倒率分别降低了15.01%~50.55%和17.53%~45.44%。此外,高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秧盘用量相比D1处理减少了12.12%~58.98%,并在短秧龄条件下实现高产。其中,D4A2组合表现最佳,连续两年产量分别达到10.69和10.65 t/hm2,并获得最高经济收益32085.32和31967.25 元/hm2。综上所述,秸秆基质块超高密度育秧在短秧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秧苗素质和机插质量,通过减少秧盘用量可节省育秧用工并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关键词:
秸秆基质块,
毯苗素质,
机插质量,
产量,
经济效益,
无人化,
机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