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中州 ;
望俊森 ;
鲁进恒 ;
甄士聪 ;
袁谦 ;
赵永涛 ;
张锋 ;
李天奇 ;
范志业 ;
刘立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探究漯河地区小麦高产的内在因素,选择13份该地区培育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对农艺性状株高、抗旱性、籽粒粒质量做KASP (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Rht-D1b基因是漯河地区选育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矮秆基因。5个抗旱微效基因中,抗旱基因型等位基因组合Hap-4A-C+Hap-5D-C在所有材料中均含有,为该地区骨干抗旱型基因组合。其中,漯丰172389含全部优异等位基因Westonia+Hap-4A-C+Hap-5D-C+Hap-H+B1a,田间具有良好的抗旱性表现,是优异抗旱种质资源。18个粒质量基因检测中,高粒质量等位基因TaGS2-A1b、GW2 Hap-6A-A、TaTGW-7Aa、Sus1-7B Hap-T、TaGS5-A1b、TaGW2-6BHap-Ⅰ和TaGW2-6B Hap-Ⅱ在材料中均检测含有,材料占比100%。高粒质量等位基因TPP-6AL1a最低,仅占比7.7%。漯麦76含11个高粒质量基因,田间籽粒半角质,千粒质量高,单产高,有望成为黄淮南片主推品种之一。本研究通过了解这些基因分布情况,分析原因,为下一步合理利用和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漯河地区,
小麦,
高产,
农艺性状,
KASP标记
-
刘祯媛 ;
张体彬 ;
梁青 ;
胡行路 ;
程煜 ;
闫思慧 ;
冯浩
《水土保持学报》
2024
摘要:[目的]微咸水灌溉是缓解农业用水紧张、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灌溉水中的可溶性盐会导致土壤盐分累积,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寻求适宜的灌溉水盐分浓度是咸水、微咸水资源得到安全利用的有利保障。[方法]研究采用遮雨盆栽试验种植冬小麦,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添加氯化盐形成不同浓度的微咸水处理,灌溉水电导率(ECw)分别为:0.26(CK),3.00(S1),5.26(S2),7.07(S3),9.24(S4) dS/m,研究土壤水盐分布和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响应。[结果]不同浓度微咸水灌溉下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随盐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溉水电导率为9.24 dS/m时,土壤含水率分别比CK高5.43%(0—10 cm),4.21%(10—20 cm),4.98%(20—40 cm);冬小麦收获后CK及S1-S4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饱和浸提液电导率(ECe)分别为0.66,4.89,7.88,9.34,10.16 dS/m;与CK相比,灌溉水电导率为3.00,5.26 dS/m时,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指标、产量无显著差异,而为7.07,9.24 dS/m时显著降低,当灌溉水电导率为9.24 dS/m时,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最大株高、最大叶面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干物质量及产量相比CK分别降低71.00%,2.81%,15.33%,15.55%,47.25%,27.53%。利用FAO分段函数拟合计算得冬小麦灌溉微咸水电导率阈值为5.82 dS/m,超过该值,每增加1 dS/m,冬小麦相对产量下降8.80%。[结论]综上所述,灌溉水盐分浓度越高,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越大,5.82 dS/m为冬小麦的灌溉微咸水电导率阈值。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光合生理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建议使用微咸水灌溉冬小麦时,ECw不宜超过5.82 dS/m。该研究结果可为微咸水安全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微咸水,
冬小麦,
耐盐阈值,
产量
-
周海亮 ;
张华崇 ;
戴宝生 ;
黄江 ;
杨琼 ;
马学林
《湖北植保》
2024
摘要: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药剂,
小麦赤霉病,
防效
-
李静 ;
李青松 ;
杨艳霞 ;
王德新 ;
韩燕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摘要: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施用化肥,在玉米吐丝期测定玉米抗倒伏相关表观性状、力学指标,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定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T0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吐丝期的株高、重心高度、穗位高度及穗位系数均无显著变化;第3、4、5节间直径、节间干物质质量、单位茎长干物质质量、压碎强度和抗倒指数增加;T60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以T60处理的含量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产量、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T60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5.61%。可见,前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后茬玉米的抗倒伏性及产量,以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
抗倒伏性,
化肥氮
-
吴珂妍 ;
千慧敏 ;
赵俊溢 ;
李闯 ;
路亚南 ;
邢国珍 ;
刘娜 ;
郑文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摘要:为挖掘小麦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Plant cell wall-degrading enzymes,PCWDEs)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麦3种锈菌(叶锈菌、条锈菌和秆锈菌)基因组中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mes)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PCWDEs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筛选鉴定,并利用qRT-PCR方法对叶锈菌PCWDEs家族成员在侵染过程中的转录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小麦叶锈菌、条锈菌和秆锈菌基因组分别编码355、322和345个CAZymes家族成员基因以及160、153和158个PCWDEs基因;小麦3种锈菌共含75个保守CAZymes基因亚家族和94个PCWDEs直系同源基因簇.2)16个叶锈菌特异性PCWDEs基因在亲和(Pt15-'中国春')/非亲和(Pt15-'云麦34')互作过程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但非亲和互作中在侵染更早期就已受到诱导上调表达.3)叶锈菌特异性PCWDEs基因簇中有4个PCWDEs被鉴定为类扩展蛋白,其在侵染过程中受到诱导表达,说明类扩展蛋白可能在降解纤维素突破侵染屏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在小麦3种锈菌全基因组范围鉴定了 PCWDEs基因,初步明确部分基因在锈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PCWDEs可能在小麦锈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麦锈菌,
PCWDEs,
生物信息学分析,
qRT-PCR,
侵染机制
-
胡南燕 ;
胡永浩 ;
罗屹 ;
武拉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摘要:为探究数字素养对中国粮食储存损失的影响机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节粮减损作用,利用2022年中国16省645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分析农户数字素养提升对小麦储存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户小麦储存损失的平均水平为1.79,西北地区农户储存损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能显著降低小麦储存损失,且该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高、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农户群体中.在克服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果依然稳健.因此,政府应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应用技能的普及,从而提升农户数字素养,减少农户储存损失,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储存损失,
高收入家庭,
劳动力资源,
粮食安全
-
赵吉平 ;
权宝全 ;
任杰成 ;
郭鹏燕 ;
许瑛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
摘要: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带动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快速应用.小麦育种的主要任务是将不同来源的优良基因进行重组获得广泛的遗传变异,并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工具,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对农作物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分子生物学,
分子标记,
DNA,
遗传育种
-
韩继军 ;
张蛟 ;
陈澎军 ;
缪源卿 ;
解君艳 ;
许庆华 ;
董军林 ;
汤彬琪 ;
邢锦城 ;
崔士友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
摘要:利用供试品种小麦扬麦16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区开展3个播种量水平处理的小麦种植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量水平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值、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沿海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0~20 cm和20~40 cm 土壤盐分(电导率)变化幅度分别为0.258~0.478 dS/m和0.258~0.496 dS/m,且各处理土壤盐分表现为12月至翌年3月底处于稳定期,4月上旬开始出现土壤返盐状态;2)不同播种量处理下土壤pH值和土壤水分均具有一致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 土壤pH值变化幅度分别在7.80~8.55、8.52~9.37,各处理下 0~20 cm 和 20~40 cm 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分别在 19.35%~24.13%、21.51%~23.66%;3)不同播种量水平处理下各土层温度(0、5、10、15 cm)与大气温度变化均表现出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且各土层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沿海滩涂种植小麦过程中,D2(225.0 kg/hm2)和D3(262.5 kg/hm2)处理相比D1(187.5 kg/hm2)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5.74%、5.06%(P<0.05),穗数显著提高了 9.68%、10.54%(P<0.05),且D2和D3处理之间滩涂小麦产量和穗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D1、D2和D3处理下滩涂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播种量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土壤盐分等指标的变化动态,滩涂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因穗数增加引起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播种量225.0 kg/hm2是滩涂小麦比较适宜的播种量水平.
关键词:
沿海滩涂地区,
不同播种量,
土壤盐分动态,
滩涂小麦产量
-
张波
《江西农业》
2024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栽培流程,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小麦栽培技术应用要点,如土壤改良、种子处理、肥料管理、节水灌溉等;针对小麦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提出了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并提出针对性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有效路径,以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从而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和稳定产量,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
张立伟
《江西农业》
2024
摘要: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减少病虫草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灌南县为例,探讨了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及其效益.第一部分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灌南县绿色高产小麦栽培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第四部分探讨了小麦绿色高效栽培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
小麦,
绿色栽培,
增产提效,
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