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浩杰 ;
闫素辉 ;
张士雅 ;
雍玉东 ;
张培文 ;
李文阳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为了解氮密互作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淮麦44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20、180和24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180万、240万和300万株·hm-2),分析不同氮密处理间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和黏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籽粒B型(粒径≤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A型(粒径>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先增后降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先降后增趋势。B型淀粉粒中,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2.8~10μm淀粉粒组的影响更大;A型淀粉粒中,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淀粉粒组粒径>22μm的影响更大。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指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均显著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均显著降低。施氮和增密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产量。由此可见,小麦施氮和增密主要通过增大A型淀粉粒比例和降低B型淀粉粒比例,影响胚乳淀粉粒度分布;施氮增加了淀粉黏度参数,增密降低了淀粉黏度参数,进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
关键词:
小麦,
氮密互作,
粒度分布,
黏度参数
-
徐云姬 ;
姜丽秋 ;
吴昊 ;
朱一鸣 ;
宋志强 ;
张网定 ;
朱广龙 ;
周桂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小麦耐盐种质筛选及配套栽培调控技术研究是小麦耐盐品种选育、盐碱地小麦减损稳产的前提。本文简介了小麦耐盐种质筛选流程、耐盐性评价指标与方法,重点总结了山东、河北、新疆和江苏4省的耐盐小麦品种(系)概况以及抗盐相关栽培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存在筛选方法不统一、盐碱地实地筛选研究缺乏和栽培调控技术不系统等问题,建议统一室内筛选方法、利用室外盐池和盐碱地开展耐盐种质筛选及配套抗盐栽培调控技术研发,并基于多组学技术从遗传学和生理学角度系统探究小麦耐盐种质的耐盐机理以及栽培调控原理。
关键词:
小麦,
耐盐品种(系),
耐盐筛选,
调控技术
-
苏瑞平 ;
张宝 ;
王玉宁 ;
张淑娟 ;
秦余香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affinity K+ transporter, HKT)是植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离子转运蛋白,具有运输Na+/K+的能力,在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了解小麦TaHKT家族基因,挖掘有效的小麦耐盐基因,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小麦TaHKT家族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鉴定了家族成员,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对其跨膜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Motif、上游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以及表达谱等进行了分析。结果鉴定出23个TaHKT基因,其编码蛋白质长度为443~590 aa,等电点范围8.2~10.4,跨膜结构域为6~8个。23个基因分布于小麦的2、4、6、7号染色体上,根据亲缘关系可将其分为3个亚族,同一亚族的成员具有较为相似的Motif组成和基因结构。23个基因中,发现了4对串联重复基因,10对大片段复制基因,具有良好的共线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大部分TaHKT成员含有盐胁迫响应元件MYB、G-box、ABRE和DRE。表达谱分析发现,TaHKT基因在小麦的1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根、茎中的表达量较高,其中TraesCS4D02G361300(ID,下同)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盐胁迫处理后,不同成员对盐胁迫响应程度不同,TraesCS7B02G318400在盐胁迫处理后表达量逐渐降低;TraesCS2B02G451400和TraesCS2D02G428200在盐胁迫处理后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TraesCS2B02G451800在根部几乎不表达,但在受到盐胁迫处理后表达量逐渐提高,推测它们在小麦抵御盐胁迫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关键词:
小麦,
TaHKT,
生物信息学,
基因家族分析,
盐胁迫
-
王宏凯 ;
赵靖怡 ;
郭宏娜 ;
李先发 ;
徐泰山 ;
翟云龙 ;
王瑞清 ;
胡银岗 ;
文卿琳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盐碱胁迫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制约农作物产能的提升。本试验以国内外引进的40份小麦品种(系)和新疆2个主栽品种为材料,在0、300、600、900 mmol·L-1 NaCl浓度下模拟盐胁迫环境,研究不同浓度NaCl对小麦芽期农艺表现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耐盐小麦品种。结果表明,测定的8项生长指标在42份种质资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对耐盐系数以及综合耐盐系数分析,鉴定出1份极耐盐品种(宁春45),1份耐盐品种(新冬39),2份较耐盐品种(濮兴5号和济麦21),这4份种质材料可用于南疆盐碱地小麦耐盐品种选育。
关键词:
小麦,
耐盐性,
生长指标,
种质资源
-
王立红 ;
王煜 ;
李剑峰 ;
连金龙 ;
王重 ;
张宏芝 ;
高新 ;
时佳 ;
王春生 ;
夏建强 ;
樊哲儒 ;
张跃强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核春121是2009-2013年由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育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以优质强筋新春26号为母本,以引进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春小麦优良种质37th-299为父本,采用"辐射诱变育种(60Coγ射线)+常规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而成.
关键词:
新疆农业科学院,
辐射诱变育种,
优质强筋,
常规杂交育种,
春小麦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优良种质,
CIMMYT
-
张丽 ;
甘露 ;
卢振华 ;
曹高燚 ;
邱丽娜 ;
丁博 ;
谢晓东 ;
秦志列 ;
王俊斌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WRKY蛋白是一类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的多种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为进一步探究WRKY在小麦响应逆境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小麦中国春的TaWRKY72B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春的TaWRKY72B基因编码320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包含典型的WRKY保守结构域和C2H2锌指结构,分子量为33.94 kDa,理论等电点为6.60,是酸性亲水的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序列,属非跨膜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TaWRKY72B主要由无规则卷曲(61.25%)、α-螺旋(23.12%)、延伸链(11.88%)和β-转角(3.75%)组成.TaWRKY72B定位于细胞核,符合转录因子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TaWRKY72B蛋白与节节麦、大麦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WRKY亲缘关系较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多个与生长发育、激素信号途径以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TaWRKY72B表达受激素、高温、低温和盐诱导,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小麦逆境胁迫应答和多种激素信号途径.
关键词:
小麦,
WRKY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
杜晓霖 ;
何瑞 ;
展宗冰 ;
刘风 ;
白斌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为了解甘肃省近20年育成的106份冬小麦品种(系)中加工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分布情况,用22个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的HMW-GS、LMW-GS、面粉色泽及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供试品种(系)的HMW-GS相关基因中,在Glu-A1位点检测到34份品种(系)含有AxNull,频率为32.08%;在Glu-B1位点检测到Bx7+By8和Bx14+By15共2种基因组合,分别占17.92%和25.47%;在Glu-D1位点检测到11份品种(系)含有Dx5+Dy10,占10.38%.对LMW-GS鉴定结果显示,29份品种(系)含Glu-A3d基因,分布频率为27.36%.HMW-GS和LMW-GS亚基组合中,含有4个、3个和2个位点优质亚基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分别占0.94%、8.49%和3.77%.对面粉色泽相关基因Ppo-A1、Ppo-D1、Psy-A1、Lox-B1和TaPod-A1位点的检测发现,优异等位变异占比分别为39.62%、50.94%、31.13%、30.19%和38.68%.对籽粒硬度相关基因检测发现,在Pina、Pinb和Pinb-2等位变异位点的检测到6种基因型,分别为Pina-D1a、Pina-D1b、Pinb-D1a、Pinb-D1b、Pinb-2v2和Pinb-2v3,分别占比90.57%、9.43%、41.51%、58.49%、14.15%和85.85%.综上所述,甘肃省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麦谷蛋白亚基、籽粒硬度和面粉色泽相关基因组成丰富,但品质性状相关优质基因出现频率低且聚合多位点优势基因品种(系)少,品质改良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冬小麦,
麦谷蛋白亚基,
面粉色泽,
籽粒硬度,
基因,
分子标记
-
赵志伟 ;
韩丽 ;
盛阳阳 ;
张永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摘要:为了解有机和常规栽培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差异,进而筛选适宜有机栽培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以北方春麦区主栽的10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品质-产量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有机与常规栽培模式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品质指标、容重、出粉率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常规栽培相比,有机栽培下10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依次降低了15.1%、42.9%、12.5%和21.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分别降低了32.9%、44.0%、52.9%、8.2%和1.0%;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面团延展性和最大抗延阻力分别降低了11.5%、36.2%、40.3%、1.0%、20.5%和10.2%.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1个品质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1.17%,其中贡献较大的指标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拉伸面积、出粉率、最大抗延阻力.根据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和产量聚类,在两种栽培模式下筛选出5个兼顾优质和高产潜力的品种,其中龙麦26无论在有机还是常规栽培下,籽粒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好,适宜在河套灌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有机栽培,
小麦品种,
产量,
籽粒品质,
综合评价
-
陈兵
《种业导刊》
2024
摘要:肥料在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氮肥、钾肥、磷肥、锌肥、生物菌肥和复合肥等在小麦生长中的作用,并阐明了不同种类肥料对土壤肥力、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
肥料,
生长发育,
产量,
土壤肥力
-
万保恒 ;
张莉 ;
赵放达 ;
张杰
《种业导刊》
2024
摘要:40%咪铜·氟环唑SC是新登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具有广谱性高、对小麦生长安全等特点。为验证40%咪铜·氟环唑SC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开展大田防治试验,调查450、600、750 mL/hm~240%咪铜·氟环唑SC,375 mL/hm245%戊唑·咪鲜胺EW(对照药剂)及空白对照(CK)处理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发病情况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施用量的40%咪铜·氟环唑SC处理小麦正常成熟不早衰,叶片和穗颜色鲜黄不发暗。40%咪铜·氟环唑SC对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情指数均低于CK和对照药剂;防效分别为89.36%~92.55%、89.74%~94.87%、85.97%~89.09%,防效随着40%咪铜·氟环唑SC施用量的升高而升高,且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40%咪铜·氟环唑SC处理小麦产量为8 283.35~8 419.99 kg/hm~2,且产量随着40%咪铜·氟环唑SC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高于对照药剂和CK,较CK增产12.088%~13.938%。
关键词:
40,
咪铜·氟环唑SC,
小麦病害,
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