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苹果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苹果研究合辑

苹果研究合辑

  • 乾旱山区栽植苹果樹的經驗

    冉隆森 ; 郭光華 《陕西农业科学》 1958
    摘要:1957年春季我场在甘肃省中部乾旱地区的榆中县,城关乡山区,栽植苹果树4025株中,仅死掉了87株,成活率达99.08%,夠整形标准的占92.57%。在乾旱的山区,大規模的栽植苹果树,獲得了这样的成果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苹果种植地,海拔1900米。气候較冷,年平均气温为6.9℃,7月为18.8℃,元月为-6。
  • 宁夏地区幼齡苹果越冬死亡原因初步探討

    江育杞 《陕西农业科学》 1958
    摘要:本地区自1950年引种苹果以来,遭受越冬死亡达50—71%,甚至全部死亡;仅个別小气候較优越地区死亡26.6%。又根据1952年以来在群众中高接换种(包括近地面之切接)和本站苹果品种高接观察試验来看,大苹果在本地区之栽培是可能的。
  • 消灭苹果隔年結果現象的經驗

    《陕西农业科学》 1958
    摘要:本站基本上消灭了苹果隔年結果現象,取得連年丰产主要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苹果树生物特性,貫彻了一系列的綜合农业技术措施,发揮了苹果树的生产力。1950年以前,管理粗放产量很低并存在着严重的隔年結果現象;但自1951年以后在果树施肥、修剪、疏果、土壤耕作和病虫防治等技术措施上,每年均有所改善和提高,因而使产量逐年稳定和上升,如附图及表1所示。
  • 陝西关中苹果紅蜘蛛問題

    学士釗 ; 賈伟鈞 《陕西农业科学》 1958
    摘要:关中是陝西苹果分佈最多的地区。但因苹果紅蜘蛛的連年为害,許多果园每年发生早期落叶現象,使苹果在当年秋季第二次发芽开花,以致造成苹果严重的隔年結果現象。經过我們三年来的調查,紅蜘蛛有随着果树的发展而逐年扩大蔓延的趋势。这是目前本地区苹果生产上极待解决的中心問題。
  • 介绍优良的苹果砧木——茶叶海棠

    华清武 《湖北农业科学》 1958
    摘要:特性 在温暖潮温的南方山区发展苹果生产,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砧木的选择对气候土壤的适应力,接木的亲和力,以及对栽培品种的品质给予良好的影响;其次,对本地区的砧木资源作好调查整理,就地取材,广为利用,多快好省地扩大苹果栽培面积,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的。 恩施山区经过多年来采用茶叶海棠作苹果砧木的情况证明,它是一种优良的苹果砧木,现在就原产地的生长环境及栽培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高度的抗湿性。茶叶海棠成片的分布在海拔1500—2000公尺的恩施县境内高山地带
  • 新疆野生苹果林的开发和利用

    张钊 《新疆农业科学》 1958
    摘要:新疆野生植物很多,在已经发现的500余种中,证实具有较大经济价植的达100余种,野生苹果林就是其中面积较大、分布较广的一种.为了开发山区经济,充分利用野生资源,今年五月,笔者曾到巩留、新源等县果林区进行初步调查.现就野生苹果林的分布、种类和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如下初步意见进行讨论.
  • 苹果树三年开花结果

    皮以德 《中国农垦》 1958
    摘要:河南黄泛区农场园艺组职工,在4,000亩苹果园里培育了大量的三年生苹果树开花结果,今年获得大丰收。苹果结的又大又多,有的果枝被压得下坠,需要用木头把它撑起来在主枝上。精果最多的有一株达到234个.每个重豹半斤,共110斤.这些荻果柑此一般阂鬓踢栽培的提前4
  • 反右倾保守的又一胜利——辽阳专区各果树场苹果大丰收

    《中国农垦》 1958
    摘要:9月上旬以来,在辽宁省辽阳专区盖平以南的各县铁路线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国营农场的苹果一列车、一列车的运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就是辽阳专区国营农场大车收的明证。院子专区现有12个国营果树农场,18万余棵结果树,今年由于正确的贯彻了总路线,遵循着毛主席关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指示,在上级党政的领导下采取了“粪、水、土、密、防”的根本
  • 政治与技术密切结合——得利寺农场亩产苹果13,892斤

    罗蜀华 ; 李化民 《中国农垦》 1958
    摘要:辽宁复县得利寺农场苹果生产获得了高产,经农垦部、省、专区、县、社及全省各果树农场代表验收证实,亩产量达到13,892斤,创全国苹果亩产最高纪录。该场于1948年建立,以经营果树为主,建场时仅有苹果树1,800林,以后又相继接管了敌伪遗留下的一些果园,由于敌伪时期对土地最大限度的掠夺,果树经营极为粗放.大片田园荒芜。接收以后,广大职工认识到这是我们的胜利品,要以胜利者主人翁的豪迈姿态来改造果园,随即进行了施肥、灌溉、
  • 国光苹果虎皮病研究初步报告

    李志澄 ; 毕志树 ; 张际中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57
    摘要:1.两年的试验一致显示采收期对国光苹果虎皮病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早采收的远比晚采收的发病既多且重。延迟采收对降低发病率的效果在不同包装处理及不同后期贮藏温度之间有些不同,在石腊油纸处理比其他包装处理及对照更显著,贮藏后期温度低的(0—3℃)比温度高的(3—6℃)显著。2.贮藏后期温度升高,发病率也就增加。温度升高对促进发病率的影响程度,在晚采果比早采果显著,在对照组似乎比其他包装处理为显著。3.在各种包装处理中,以石腊油纸处理的发病最低。石腊油纸降低发病率的功效在晚期果比早期果显著,在后期贮藏高温比低温显著。蓖麻油纸处理似乎无效甚至还有促进发病的趋势。稻壳填箱处理的发病率在第一年有的比对照高,有的比对照低;第二年一致低于对照组,并且其发病率降低的程度在晚采果比早采果显著,在贮藏后期低温比高温显著。果实包纸处理的结果基本上与稻壳处理相仿。4、上列各种处理的苹果在贮藏前期很少发病或不发病,贮藏后期则急速增加。这种转变期在早采果大约为3月上旬,晚采果要更延迟些。5.贮藏在不断变动的室温中(相对湿度较低)的苹果与上述情况不同,第一年(温度较高,每天程10—23℃之间变动)早采果到2月底尚无病;第二年(温度较低每天在2—10℃之间变动)到3月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病果,特别是早采收的;但最后的总发病率却比贮藏后期高温的甚至比低温的还要低。6.苹果从贮藏室骤然移入室温中,发病率急速上升,数日内(早采果)至10余日内(晚采果)便远远超过冷藏或室温贮藏的同类果实。7.应用某些挥发性物质处理苹果,找不到什么有规则的结果,很多处理组的发病率甚至比对照组还要低,这可能是试验的果实太少及果实成熟度不很一致所致。8.观察和计算肯定了着色程度同病变的关系。果实大小同病变的关系不显著。9.从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国光苹果的虎皮病就是果皮褐变(Загарилигорение,scald),但稻壳和包纸处理的结果与某些学者对果皮褐变原因的见介不相符合,因为这些处理的通气情况是不好的。
共 4933页/493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