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庆型 ;
吴中林
《昆虫学报》
1953
摘要:本篇系三年来在苏北所进行各项试验研究与调查的初步报告。工作中,因人力的限制,时间上的仓促,是不够全面深入,在精确与细致的程度上也是很差的。但为着相互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使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快地获得解
-
周可湧 ;
张时达 ;
庄德惠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3
摘要:作者等于一九五二年十月至一九五三年五月在本校农场进行小麦花序修整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剩佘小穗的结实性,种子肥大性,及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因品种和播种期而有所不同。 2.成熟期提早。 3.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对于修整花序有不同的反应,以迟熟种的反应更为显著。 4.产量稍为减低,可能是因为千粒重的增加弥补不了粒数的减少。
-
张锦熙 ;
胡瑞光 ;
林荣恍 ;
马復祥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开渠灌溉是提高小麦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如果掌握不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如雄县去冬因开渠灌冻水过晚,水量过大,以致造成严重的死麦现象!是应提起渠浇麦区(特别是新开渠地区)注意的。
-
杨锦湖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从目前全国农业生产任务来说,继续提高粮食的生产,尤其是提高细粮的生产是极重要的工作。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加强一九五三年小麦的选种工作,为今后的小麦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有其重大意义的。根据苏联先进经验,在综合的农业措施下,选用优良品种和种籽而致
-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一日晚间寒流袭击山西,当时晋南小麦正值孕穗初期,受损害极大;特别是沿汾河两岸的平川县份,最为严重。山西省麦棉区域化增产研究工作委员会为了解
-
李希达 ;
过栽善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返青前,要做好几样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在惊蛰前后地开冻时,进行镇压。
-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国营双桥农场的冬小麦已经在六月下旬收割完毕,每亩平均产量三百四十斤.今年农场的小麦所以能够获得这样高额产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抓住了小麦栽培管理技术及其每一作业阶段的中心环节.如种子处理、密植、施肥、灌溉(只灌了一次冬水,如果在春天天旱的时候再灌二次水则产量
-
孙云程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吸浆虫在江苏吴江县为害,损失是严重的。根据群众反映在1933年未发生前,当地小麦产量每亩平均可收220斤;发生虫害后,平均只能收130斤,减产达四成以上。沐庄张根儿于1939年种小麦七亩,共收310斤,张群本于1945年半亩小麦,收麦5升,幼虫有2升。
-
杨培园 ;
刘锡山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为了吸取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所具体条件,1952-1953年冬小麦密植栽培为150亩,现在秋收已过,除室内考种,尚在进行外,脱粒等工作,大致将告结束(因连日阴雨,脏粒较慢),照目前情况估计,每亩平均产量,比去年290.2斤,增产可达一倍。兹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试验研究起见,特作简单介绍,请各地农业工作同志,予以批评和指正!
-
王庆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53
摘要:安徽六安广城子接近山区,旱地在51年大都种的是玉米,玉米螟为害颇严重,减收二三成。在玉米收获后,即把玉米秸堆积起来。52年春天,"防重于治"热潮掀起,我们便在玉米秸内检查玉米螟的幼虫,发现每一茎秆都有四、五条幼虫藏在里面越冬,多的一株达八、九条,这些玉米秸已被全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