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靜秀 ;
陳正厚 ;
任率英 ;
高夢虹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国营双桥农场的秋播小麦,在中央农业部的正确领导、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和全场职工的努力下,由于学习了苏联的先进经验,实行深耕、播前施肥、浸种和药剂拌种、窄行播种(密植)、冬灌、春耙、春季施肥……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栽培技术,在二八0亩小麦地上获得了每亩平均344.24斤的高额产量;较该场去年每亩182.3斤提高了
-
喬謙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东辛农场今年计划播种小麦13,574.18亩(内有元麦216.47亩)要求在去年每亩100斤的基础上,增产三成以上;最高的如西阳荘区,每亩要以180斤进仓.在海边的盐碱地上,要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今年的麦种会受冻害,发芽率较低;入秋以来, 雨量较少, 田地乾旱,耕地不易,更形成了重重的困难.可是, 东辛农场的工人、拖拉机手和所有的人员却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勇敢地担当了这个严重的任务.
-
李春桂 ;
王啓美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路营双桥农场去年采用苏联先进经验播种的冬小麦,获得丰收.全场二百八十亩多小麦,平均每亩产麦三百四十四点二四斤(入仓数字),此一九五二年该场每亩平均产量一百八十斤提高一倍,此附近农民每亩
-
鄧普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新疆八一农场位于北准葛尔大沙漠以南,麦熟期常有40℃高温的侵袭,影响小麦的生长.去年初建场时,由于须在短促的春耕时间里抢种四万余亩小麦,采用了带雪犂的方法.不等雪消就开始整地(这种方法关内少数地区也用,俗称压雪);结果发现带雪犂地的作物为早熟,收获量与一般作物无异.今年试验场特别划出一块试验区,进行带雪犂地栽培小麦的试验.根据试验场的记载:三月五日整地,当时地面
-
孙景福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根据苏联先进经验,小麦经正确的春耙可增产10%.因为土壤经过漫长的冬季,土壤表面结成硬壳;在耙麦以后,不但疏松土壤,防旱保墒,而且使土壤内有效微生物提早活动,把不可利用的养料变为可利用的,并能把干枯麦叶子耙掉一部份,因而促进小麦的生机,提早返青.我们在运用这一技术措施时,有以下两点体会,提出供大家参考.
-
曹鳳清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总局于八月廿五、廿六两日召开了直属国营农场冬小麦栽培技术座谈会.会上,农业处曹凤清处长作了综合报告,提出冬小麦栽培技术上的几个问题和今后改进意见.现将该项报告全文发表在下面,希各场注意参考.
-
唐少元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双桥农场今年收割小麦二八○亩.农场学习了苏联的密植(窄行播种)先进经验,采取了三种不同行距的播种方法:一种是十五公分的;一种是十五公分交叉播的;一种是七·五公分的.按照收下的麦子,今年能够完成计划产量每亩平均三四○斤的生产任务.附近农民每亩平均产量九○斤左右.因此,每亩超过当地农民平均产量三倍.小麦的品种是「燕大一八八五」.这次小麦所以
-
孫景福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去年秋天冀衡农场种了3,060亩小麦.由于我场地势低洼,杂草多,碱性土壤,地下水位高约在1.4米至1.7米左右,每年春季乾旱少雨,水利条件不好.虽然我场处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但是由于我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不断研究栽培技术的结果,使得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在今年春季特别乾旱,从未落过透雨的条件下;而小麦每亩产量仍然达到了140.29斤(入库数字),比去年提高了11%,此当地农民一般产量(48斤),提高了192%.
-
刘培植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同志们:这次技术座谈会除华北区国营农场及直属农场的代表同志参加外;同时还邀请了北京农业大学、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教授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是科学研究机关和生产部门的联合研究会.这是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丰富了会议的内容,对国营农场今后的生产工作和技术改进会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会上大家所讨论的问题,除着重研究小麦栽培技术外,还涉及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根本性的农业技术问题.小麦是我国、特别是在北方为主要的食量和商品量食,也是国营农场的主要作物.因此,这次会议以小麦栽培技术为中心内容联系到其他的农作物技术问题,以此适当地提出与解
-
邱东
《中国农垦》
1953
摘要:双桥农场去年在小麦密植丰产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成绩,引起了当地农民对小麦密植的注意.农场附近的四合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冯少华亲自跑到农场要求帮助解决密植的具体技术问题.农场用拖拉机带着十行播种机帮助他们种了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