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旭增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優良麦種的條件(一)产量高,品质好:是一个品种最主要而基本的因素,如穗大,籽种饱满,排列紧密,面筋多,口味好等都是。去年兰溪县评选选出"白蒲"土种,产量比现有良种为高,又较能抗病,群众都很欢迎。(二)抗病耐湿:小麦虫害较少,病害特烈,尤其是锈病与黑穗病最为严重。在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便是选种抗病品种。至于抗湿性状,因历年春季多雨,往往发生霉根或麦抽穗后发芽,都是影响产
-
吕景辰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崔玉霞互助组在苏北睢宁县姚集巨赵场乡吴宅村,去秋全组共种麦田100.49市亩,共收小麦34,548.75斤,平均每市亩343.8市斤,比原定计划每亩差46.2市斤,未能完成计划;较去年小麦每亩增产7.8市斤(崔玉霞互助组去年曾受农业部奖);比当地农户每亩高出
-
陈励生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一、调查目的在山东省小麦腥黑穗病的病菌传染的途径,主要是粪肥(包括土壤),其次是麦种,因此提倡利用净粪和净种。用病粪种麦的提倡粪种隔离;用病粪种麦的,提倡温汤浸种(或清水洗种,泥水选种),数年来在防除上收到很大效果。文登县八区腥黑穗病相当
-
邱玉怀 ;
江彦佩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段化吉是山东青岛市崂西区段家埠人,现年五十三岁,中农成分。他在砂地里种庄稼很有经验,今年他种的1.04亩小麦,实产528斤,平均每市亩产507斤,比鄰地小麦的产量高出二倍。他种小麦的土地是土质轻松的砂性河淤土,为十四级地,土质并不太好。为什么他的小麦能打这么多呢?根据他的栽培经验和特点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
王爵渊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播种方法的改进是苏联近年来获得小麦丰产主要经验之一。因此我把所见的有关俄文材料加以编译;以供国内农业工作者的参考。其中如有错误,请同志们指正。
-
刘振国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雷兆显是河北省冀县二区谢家庄人,贫农成分。一九五二年他的三·一三六二亩小白芒小麦共收一三一○斤,平均每亩产四一七斤十一两。若按实种麦田面积三亩计算(因地鄰多种了他一垅多故实际只有三亩)平均每亩产量为四三七斤(弱),比当地一般产量(一六○
-
雷永昌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小麦试验播种量,一般地都还在沿用着"行长1尺,行距1尺,播量1克"的方法(即1平方尺的土地面积上播量1克)。我以前对这个方法没发生过任何的怀疑。在1950年的秋季,预备小麦试验时在2700个12克(20个品种)的称种工作中,我发现各品种的12克重量,在籽粒数目上相差很大,例如用一号的12克是230粒,沔县线麦的12克却是462粒,竟相差到一倍:我开始对"12克"这一标准怀疑起来了,因此,
-
王志正 ;
来元直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小麦散黑穗病是本省很普遍的小麦病害,如种植较广的优良品种浙农九号,因本病而损失的达7%左右,浙农十七号平均达5%,一般农家品种,亦无不遭受其为害。由于本病系在小麦开花时,散黑穗病菌(Ustilago tritici)的厚膜胞子侵入花器而传染,菌丝以休眠状态潜伏于种子内部,所以不能用药剂拌种或药剂浸种进行防治,又因此种休眠状态的菌丝抗
-
刘维
《中国农业科学》
1952
摘要:东北自一九四八年小麦秆锈病大发生以来,对于小麦的产量影响甚巨,我们防治这种病害,首先应对于秆锈菌的感染来源弄清楚,然后纔能作到有效的防除。小麦秆锈菌主要的感染来源有三种可能性:1.夏胞子由远方吹来,2.中间寄主(茯牛花)叶上生的锈胞子,3.夏胞子越冬。前两个可能性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不过关于夏胞子是否能越过东北的严寒天气,
-
《中国农垦》
1952
摘要:(一)棉花方面:1.生育情况:双桥农场虽是旱田,但因大力开展抗旱保苗工作,因而克服了干旱现象.每亩保苗在四、五○○株以上;但由于移苗工作存在缺点,所以苗株不齐.高度,最高五十二公分,最低八公分,平均水浇地二十七公分,旱地二-一二二公分.在果枝方面,丰产区最多已达十二个,已经灌溉的地达到六-七个,旱地在五个左右,未生果枝的幼苗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