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蜀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本所在1950年秋,与东北察绥各地主要农业试验场合作进行冬小麦引种等试验,今年5月间派作者到熊岳、公主岭、吉林、沙岭子、大同、龙胜、归绥等地调查冬小麦的冬后情况,兹把调查结果概要介绍如次:
-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吸浆虫』老乡们叫做『红虫』或『黄疸虫』,是为害小麦最厉害的虫子。严重的地方损失达百分之九十,就是平常每亩打一石的,结果只能打一斗,老
-
庄巧生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近两年来时常听到老乡或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们报道说:小麦从甲地移到乙地种植,其种子的品质也就跟着起了变化,本来是白皮的变成不大像白的,本来是软的却变成半硬或硬的了。是的,小麦的品质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时因地而不同。苏联小麦的品质与中国的不同,东北春麦的品质与华北的冬麦也不同,华北的又与长江流域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品种种植在同一地区,气候条件相同,但不同的地块,甚至相邻地块的品质表现却差得很远。气候、土壤(包括耕作)、和品种是决定小麦品质的三大主要因子,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个硬质小麦的品种种
-
李泽蜀 ;
粱佩莹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据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刊出的中国气候资料气温编的记载,北京的极端最低气温,在1935年12月曾经降到摄氏零下20.5度(在1915年以前,北京还没有气象的记载).今据我所的观测,1951年1月11日晨7时的气温是零下21.5度,1月23日晨7时是零下22.4度,同日下午2时,是零下21.8度,连续的打破了北京有气象记载以来36年间的记录,考察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次广范围的降雪(1月11日人民日报载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在
-
孙云程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一九五○年吴江县小麦黑穗病和线中病相当严重,在滨湖各区,这两种病虫已成为小麦减产的原因之一。小麦有黑穗病的约百分之六·七;有线虫病的约百分之四.五。部份地区,如平望区小麦腥黑穗病高达百分之七十;也有个别麦田,因小麦腥黑病的过分严重,几无收获。此外,尚有少量的散黑穗病及稈黑粉病。由于小麦病害,农民遭受很
-
荘巧生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条锈病是当前华北冬小麦增产的一大障碍,将来水利条件改善、肥料供应充裕,其严重性更可想而知。这一,二年来华北各省都在密切注意这个问题,想从选种、引种、和杂交育种来解决它。北京农业大学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在引种一些抗锈洋麦,发现有些品种在某些地区表现得还不错。我们也利用这些抗锈洋麦和本地的改良种杂交,在人工诱发或接种病菌的环境下培育,希望选出丰产抗锈的新品种。作者愿意本着几年来在这一方面的膚浅经验,谈谈有关取材上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
王煥如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去年发生了全国性的小麦条锈病,据估计损失小麦达一百二十亿市斤,这一件惊心的事,可能自人民政府,以至广大农民,都在关心着今年是否又会来一次这样剧烈小麦黄疸病.小麦锈病的预测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因为这一个病害的发展规律,牵涉到病菌、小麦、环境、三方面的因子太多,每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锈病最后的形成,平常观察小麦黄疸病的发展,我觉得主
-
杜澐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在五一年新疆春耕检查工作中,附带了解了一些关于冬麦与春麦的分布,及各该地区农业环境情况。我们到过的地方有迪化、焉耆、阿克苏、喀什、莎车、和寘、伊犂、塔城、等专区所属的三十余县的局部地方;材料来源,有些是建设科的资料,有些是实地调查和观察。这些点滴的了解,当然不够完整,不够全面,可是有的地方,或许可以提供粮食增产方面,与春麦区改种冬麦上的参考。
-
宋邦鈞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座谈会,于八月二日在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兹将座谈中有关技术部份报道如下:小麦品种及栽培方法(甲)、小麦品种在各地区的适应性:本省小麦良种适应概况,总的看来,本年度结果与去年结果
-
卜慕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51
摘要:五年良种运动已进入第二年,笔者为了了解抗锈小麦选种情况,曾往平原省新乡专区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单报告如下:抗锈良种替换了劣种在修武,平原五○麦是在黄疸大流行之下经过群众选种所发现的,当时全县祇有四千多亩,最多的小麦品种是驴尾巴梢或条麦,五○麦的产量在1950年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