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家浦
;
柳映权
;
杨功森
《中国农业科学》
1963
摘要:青海省馬鈴薯品种比較单一,以“深眼窩”为主。該品种具有高产貭优、抗旱力强、口味好的特点。但生长期长約150天左右,常遭早霜危害,致使块莖不能充分成熟,降低产量和淀粉含量。根据
-
霍守祥 ;
陈光楞
《植物保护学报》
1963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在张家口一带,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是,由于播种了带菌病薯。为此,我们曾试用药剂、温水、干热等方法处理种薯,消灭病菌,结果以温水处理种薯效果最好。试验材料是本地感病品种“紫山药”,感病程度严重,病斑占薯面1/3到1/2。
-
田波 ;
虞明霞 ;
崔文华 ;
赵淑珍
《植物保护学报》
1963
摘要:测定了自然感染花叶病毒(x+y)的马铃薯男爵品种在不同地理(北京和克山)、季节(春播和秋播)和人工控制的土温(25°及15℃)三类条件下形成的退化及未退化块茎中的总氮(TN)、非蛋白质氮(NPN)、蛋白质氮(PN)、氨态氮、醯胺氮(AN)和氨基氮(NH_2—N)的变化。各种条件下形成的退化及未退化块茎中,TN 都没有显著差别,而 NPN 和PN 却有明显变化,退化块茎中 NPN 高于 PN.(NPN)/(PN)值为1.2—1.6;而未退化块茎中 PN 高于 NPN,(NPN)/(PN)值为0.6—1.0。此比值的大小与块茎退化程度成正相关。在进一步的测定中证明 NPN 的升高,主要是 NH_2—N 和 AN 的增加。
-
文超贤
《植物保护学报》
1963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在青海的流行范围,基本限于东部农业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虽能发病但不流行,柴达木地区则至今连典型中心病株亦未发现。这与各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极密切关系:海南州(如恰卜恰)7、8两月,旬平均气温皆在10℃以上,但降水仅约140毫米旬
-
花临亭
《辽宁农业科学》
1963
摘要:馬鈐薯退化减产,与平均气温、温差和構成温差的高低气温范圍有密切关系。在山区选擇具有适当农业气候条件的局地作为馬铃薯的留种基地,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途徑。作者根据气候学原理,提出了测算局地温度变化的計算公式,以供实际应用参考。
-
文啓凱
《土壤通报》
1963
摘要:为了探求微量元素应用于本区农业生产的可能性,我们选定了本区主要高产作物之一——马铃薯进行了微量元素施用的试验。1961年兵团农学院马铃薯试验站曾经作过这方面的试验,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证明0.2%的硫酸锌溶液分三次于花期喷洒能提高马铃薯产量。1962年的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结论。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
-
王志强 ;
宋春荣
《土壤通报》
1963
摘要:黑龙江省北部黑土地区是我国马铃薯重要产区。当地农民对马铃薯素有施肥习惯,但近年来由于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和施肥种类逐渐增多,从而产生了在这种类型土壤上马铃薯究竟施用何种肥料及怎样的肥料配合最为合适的问题。笔者曾于1957、1960两年进行了三要素肥效田间试验,探索本地区黑土对马铃薯的三要素自然供应情况。 一、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黑龙江省北部最广泛分布的黑土状草甸土上(淋溶黑土)。黑土层(生草层)厚度25厘米,1957、1960两年试验地前作均为小麦,秋翻20厘米。
-
龚立三 ;
崔成东 ;
姜常志 ;
左德芸 ;
王安国 ;
汤宗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63
摘要:马铃薯块茎如果贮藏不当,发芽发病严重。本试验目的在于了解各种伏态的长形种薯的氧化系统特点。试材为德友一号(Mira)块茎,贮藏末期取自马铃薯研究所;块茎体形长,休眠期中等,高产,唯在贮藏期间基部易感病。为此,选用以下四种状态种薯:休眠态健薯、休眠态病薯(病情仍在加重)、光下萌发态健薯、光下萌发态病薯(病情接近痊愈)。每种健薯又从顶部、中部和基部取样,而病薯从顶部、中部、患部附近和患部取样。样品加Sorensen 磷酸盐缓冲剂 pH5.91.
-
《新疆农业科学》
1962
摘要:马铃薯块栽压茎是1960年泰顺县农科所采用块栽与苗栽相结合所创造的一种新方法.试验结果,经压茎的一株马铃薯收11.2斤,而未经压茎的仅收4.4斤;1960年种植的0.85亩压茎马铃薯收1,360斤,亩产1,600斤,而一坵未经压茎的0.4亩收460斤,亩产1,150斤,增产
-
В.П.基留辛
《浙江农业科学》
1962
摘要:在马铃薯栽培上,化学刺激剂常常用来打破新收块茎的休眠期,在长期貯藏时阻止其发芽,以及防止落花等。可是,利用化学刺激剂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的问题,尽管过去也曾进行过研究,还是研讨得不够的。而且大家知道,块茎发芽时,顶端芽眼的主芽开始生长较早。而侧芽、尤其是脐部芽眼,开始生长较慢,而且常常不发芽。这样就减少了茎枝的形成,并影响到马铃薯的产量。据许多作者的资料,块茎幼芽发芽的生理活性与其中存在的生长素有关,随着其含量的提高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