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宝树
《中国农业科学》
1962
摘要:节約用种是当前扩大馬鈴薯栽培面积极待解決的問題。在辽宁省新金县老农王传鼎的“一刀两芽”經驗启示下,一九六一年我們以男爵、紅紋白和早普利等三个品种作材料,观察其副芽利用(一刀两芽)在公主岭地区有无希望。 五月四日将每品种先切成带有一个芽眼的普通切块(对照)。然后再从中随机取出75块,用刀沿主芽中央横切为二共切成150块(处理材料)。五月五日播种,每品种对照区播种75块(主芽),处理区播
-
赵庆宏
《植物保护学报》
1962
摘要:在此项研究中,所用的种薯材料系男爵品种,试验前都经过严格挑选和44℃恒温4小时的灭菌处理。进行了接种一个月而发生了明显典型病斑的病薯、在田间发病末期采集的病茎叶以及连茬地内的病菌的土壤越冬试验。从1960年12月末开始,将在田间越冬的病薯每隔半个月取回培养和镜检,均未发现病菌孢子囊。
-
刘淑静 ;
张明厚
《植物保护学报》
1962
摘要: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块茎切片的浸渍液并不能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但薯片愈薄,抗性愈弱。厚度在1毫米以下、基本上失去抗性,但这种块茎切片,在组织培养液中却仍能保持抗性。因此认为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基础首先是寄主的生命活动强度。
-
张明厚 ;
刘淑静
《植物保护学报》
1962
摘要:在黑龙江省栽培的马铃薯品种中,292—20和波友一号为抗病品种,男爵、白头翁和红纹白为感病品种。从抗病品种上分离到的菌株不仅能够侵染抗病品种的块茎,而且对于感病品种块茎的侵染能力也强于从感病品种上分离到的菌株。后者对于抗病品种的块茎只能引起褐斑反应。表1列出了两次试验中所获得的典型资料。在这两次试验中用了四个菌株。“红 AS”采自克山红
-
黄河
《植物保护学报》
1962
摘要:从1956年以来在北京和山西阳高进行的晚疫病初侵染来源的试验没有发现病薯以外的其他可能来源。在北京条件下,病菌冬季在残株上只能存活一个半月,在山西病地连茬种植不能引起早期严重发病。病叶的检查和培养基的诱发培养都未见到卵孢子。病菌从病薯侵染到病苗的三种途径,经过大量调查和试验,结果如下:薯块上的病斑扩展到幼苗基部皮层的最多;其次是由病薯或病苗地下部,长出孢子囊,再侵染到同穴相邻幼苗地下茎引起的。病菌由茎基髓部长上来的最少。后两种只占出土病苗的4%左右。不同途径得病的幼苗,形成中心病株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幼苗得病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病菌很快长到幼苗的生长点,或横向环绕茎基,使幼苗早期死亡,病菌亦同归于尽。第二种是病菌侵染茎基时,茎部有足够的抵抗力,使病斑愈合,病菌死去。第三种情况是幼苗得病时其抗病力与病菌的致病力处于相持状态,病菌缓慢地向上生长,出土后,遇到适宜的条件,产生孢子囊,成为中心病株。通常中心病株形成率只占病薯总数的%1左右。病苗与中心病株的形成受下列因素的制约,病薯的染病程度:种薯的切块、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品种的差异与幼苗抗病力变化的速度。病苗出土后的气象条件影响中心病株和发病中心形成至普遍和严重流行的速度。
-
李方元 ;
张艮法
《新疆农业科学》
1962
摘要:为了经济用水和制定较精确的作物灌溉制度,我们采用筒测法作了高粱、洋芋、甜菜在地下水位1.0—1.1米、地下水矿化度小于4.28克/升的砂壤土上,利用地下水量的试验.初步结果如下:(1)高梁六月十二日播种,九月廿五日收获,全生长期105天.共灌水四次,溉灌定额125公方/亩.有效降水21.7公方/亩,利用地下水241公方/亩,总耗水量387.7公方/亩,其中叶
-
陶晋初
《新疆农业科学》
1962
摘要:1961年春季,根据农垦部王部长的指示,在兵团建立十个马铃薯试验站.建站的目的,是为芽栽技术探寻一套生产经验.各试验站通过一年的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这次座谈会就是本着总结研究成果,交流生产经
-
《浙江农业科学》
1961
摘要:馬鈴薯产量高、营养好,旣是粮食,又是蔬菜。同时生長期短,适应性广,旱地、山地、水田和零星隙地都可种植,增产潛力很大,应积极扩大面积,提高产量,力爭平均亩产达到3,000斤。根据各地丰产經驗,种好春馬鈴薯在技术上应掌握以下各点: 一、春馬鈴薯种薯不足,除块栽外必須大力推广芽栽。块栽的春馬鈴薯每亩备种150-200斤,芽栽的每亩备种100斤左右。芽栽能节省大量种薯,也能減輕晚疫病的为害,并且比块栽的多結薯,結大薯,产量高。因此除薯块太小的(每斤在30个以上)仍应用块栽外,应当普遍采用芽栽。芽栽最好选用休眠期短,芽眼多的良种。在栽植前一个月,凡是尚未出芽或出芽很短的种薯,都必須进行
-
杨永生 ;
李道揆
《新疆农业科学》
1961
摘要:鉴于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利用种薯生产,存在着用种量大、产量低、品质差等缺点,1960年我场设置了分株移栽、芽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芽栽较种薯栽能增产,省种,提高品质,提早成熟,其中斜栽者收效较为良好。分株移栽较芽栽有更大的增产潜力,是马铃薯生产另一新的途径。为了今年大力推广芽栽生产,特将我们取得的经验教训整理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
《新疆农业科学》
1961
摘要:我场去年开始推行洋芋芽栽技术,今年便在大面积上种植。1960年栽植24亩,单产1,558公斤;今年种植580亩,一般单产1,518.33公斤,较好的达1,740公斤/亩,比块栽产量为高。现将有关栽培技术总结于下。 一、催 芽 1.苗床的准备:选择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地区,建土温室。室内透光,能控制温度,设有火道,作苗床以催芽。苗床宽2米,高20—25厘米,下垫半腐熟马粪10—15厘米,其上铺粗沙10厘米;平均每平方米苗床可容纳种薯65—75公斤。用阳畦和菜窖作床催芽亦可。土温室、阳畦、菜窖作床催芽优缺点的比较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