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马铃薯研究合辑
Position: Home > Special subjects > 马铃薯研究合辑

马铃薯研究合辑

  • 绥德县马铃薯芽栽、苗栽试验

    张鹏麟 《陕西农业科学》 1960
    摘要:马铃薯芽栽、苗栽是一项新的栽培方法,它具有早熟、增产、避免晚疫病为害等优点。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山西省平顺县、吉林省农安县等地,已在58年肯定了它的优良效果,从而运用到大田生产中去。为鉴定马铃薯芽栽在绥德地区的实际效果,我们于59年春,分别在绥德县城郊卫星人民公社的清水沟和辛店两个生产队,作了不同取芽方式和不同栽植时期的马铃薯芽栽、苗栽试验。本试验于早春播种,夏季收获,在川水地进行。现将试验方法及结果整理如下,供各地参考。
  • 大豆、土豆间种增产经验调查总结

    《东北农业科学》 1960
    摘要:采用不同作物间种是我国农民固有的增产经验。1958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初次试行大豆与土豆间种,曾荻得良好的结果,1959年除扩大间种面积外,同时还在怀德及榆树县进行调查了解。其调查结果如下:
  • 马铃薯种间杂交(s.demissum x S.tuberosum)抗晚疫病育种初报

    李景华 ; 李淑琴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60
    摘要:前言黑龙江省为全国马铃薯栽培的重要种薯基地。由于晚疫病常常发生造成严重减产。祖国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是展类作物的结果,无论在播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上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由于党和致府有计划地从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引入大批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对我国马铃薯栽培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近年来在我省通过区域试验确定推广的“波友一号”(Epoka)和“德友一号”(Mira)均系高产抗晚疫病的优良品种。
  • 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第一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60
    摘要:关于马铃薯晚疫病,很早以来国内外均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它的发生和流行方面,尚有许多关键问题,并未十分明确,现有的防治方法,效果也不够显著。根据我们1958~1960年三年来对哈尔滨地区马铃薯免疫病的观察与试验,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初步的总结,以供探讨。
  • 千亩马铃薯亩产千斤

    《中国农垦》 1960
    摘要: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1959年我场一千亩马铃薯平均亩产4,000斤,其中有116.9亩丰产田,平均亩产达7,067斤,最高的12亩平均亩产12,043斤。丰收的技术措施有如下几点:一、深耕整地,秋施基肥。为了使块茎发育不受抑制,首先确定把马铃薯栽培在疏松的砂质壤土地段,1958年经过秋深翻(28厘米以上),平整土地,做到沟直垅齐,畦块大小
  • 马铃薯芽载法

    罗耀群 ; 金淑英 《中国农垦》 1960
    摘要:马铃薯芽栽是老农的创造,经过黑龙江、东、青海、山西、江苏等省广泛栽培试验证:芽栽不仅大量节省种薯,且能提高产量,进早熟,增加复种指数。这是大面积种植马薯解决种薯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多快省的增产措施。芽栽的好处省种用块茎种植,每亩用种200—300斤,
  • 萘乙酸钠对马铃薯增产的初步效果

    王军 《新疆农业科学》 1959
    摘要:马铃薯是米泉县主要副食栽培作物。历年来由于当地耕作技术较为粗放,土壤有机质贫乏,施肥较少,薯块逐渐退化变小,产量降低。1958年我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萘乙酸钠进行对比试验,兹简述如下:
  • 怎样种秋马铃薯

    肖润敏 《湖北农业科学》 1959
    摘要:一、种植秋马铃薯的意义: 马铃薯最适宜的结薯温度为12—22℃,至25℃时,块茎即停止生长,30℃时即变畸形。南方平原地区,夏季温度高,6—7月平均温度已达25°—30℃,如春播夏收,块茎形成后期,已当高温来临,同时,在高温条件下贮藏,不能留作次年做种用。因此必须进行秋播留种,使能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块茎,次年春播,则生活力强,产量高。同时,秋马铃薯生育期短,又可增加一季收成。
  • 大蒜能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湖北农业科学》 1959
    摘要:甘肃省武威县农业技术推广部的干部,解放思想,大胆创造,试用大蒜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成功。他们用4%的大蒜鲜茎液,按1:15的浓度稀释,喷射马铃薯。经过在马铃薯窖内20天的对比试验结果,喷过的马铃薯,腐烂的只有1.2%,没有喷过的马铃薯,腐烂的达51.5%。
  • 培育马铃薯实生苗的方法

    刘如佑 《湖北农业科学》 1959
    摘要:历年来,马铃薯退化很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以致单位面积产量逐渐降低。由于种薯容易退化,如年年调种,则大大增加运输上的困难,并且提高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全国马铃薯
共 3816页/38159条

学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