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农业科学》
1961
摘要:秋马铃薯是宁波市郊区的高产秋粮和蔬菜作物之一,在本市栽培历史虽短,但发展快、分布广。据调查,1954年仅郭巨、邓江等地群众有少量种植,面积不到100亩,而到1960年全市已有10个公社栽培秋马铃薯,面积达1039亩。种植秋马铃薯是宁波市郊实行多种高产多收、增加粮食复种指
-
王仲明
《浙江农业科学》
1961
摘要:馬鈴薯芽栽的經济意义 馬鈴薯芽栽,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农业技术措施。首先,芽栽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1959年丽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和試驗埸試驗,芽栽的亩产可达4,252斤,比块栽的亩产3,275斤高出29.8%。其次,可以节省种薯。以往用块栽法,耗种薯多,随着密植程度的提高,种薯需要数量更多。而且大量的种薯在貯藏过程中,又容易因管理不善招致烂种等損失。根据試驗,采用芽栽时留种量至少可減少75%以上,如种芽育得好,掰芽后又将种薯进行切块播种,則省种更多,种薯利用率可提高5~7倍。試驗証明,掰芽后的薯块,还留有部分短芽,用来块栽,对产量并无影响或者影响极微。第三,馬鈴薯芽栽,还可避免因种薯带病,传染植株而影响产量。如馬鈴薯晚疫病主要是种薯带病传播的,由于将种薯上的芽掰下来栽压,病毒尚未侵入幼苗,因此可以避免晚疫病为害。
-
《浙江农业科学》
1961
摘要:富盛公社,自1958年起曾大量开拓荒山隙地,馬鈴薯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并因讲究栽培技术,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也发現馬鈴薯单位面积产量,存在着很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1960年春播夏收的馬鈴薯,低产的每亩只有700~800斤,高的則在4000斤以上。为了突破馬鈴薯平衡高产关,特进行了調查研究。初步明确本地区馬鈴薯产量的高低,固然与品种、施肥、密植、管理等都有密切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种薯問題。从調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利用夏薯(春播夏收)或秋薯(秋播秋收)做种,对植株生育及产量的影响,非常显著。 1.夏薯春播:据調查,利用夏薯春播,虽有出苗整齐、前期生長快、結薯早等优点,但茎稈較細,后期植株生長慢;至谷雨边薯皮开始老化,立夏
-
刘杰龙 ;
张连生 ;
张江弘
《新疆农业科学》
1961
摘要:1959和1960年,我院部分师生在石河子廿三团农场进行劳动和现场教学时,结合农场的大田生产,对马铃薯生产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将积累的一些资料整理出来供参考。
-
张秉一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摘要:黑龙江省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几年来推广了近十个抗疫丰产的优良品种。由于马铃薯繁殖系数过低(一般仅十倍上下),而用种量又大(每公顷需三千斤左右),以致良种普及受到影响,有的良种甚至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就退化了。在我所党支部的领导下,针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我们先后研究成功了马铃薯块茎的切单芽块、掰芽、分株、截枝扦插
-
林传光
;
田波
;
覃秉益
;
虞明霞
;
张秀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內,馬鈴薯的大量生产都限于冷凉地区,其限制因素首先是种薯的退化。种薯退化現象也在較輕微的程度上发生于大部分的馬鈴薯产区。对于馬鈴薯种性退化的原因曾經进行了长期的爭論。根据我們从一九五三年以来累积的研究資料,可以肯定馬鈴薯的退化不是单純由于高温或病毒侵染所引起的,而是馬鈴薯在不适宜的土壤条
-
李芝芳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摘要:为了解决马铃薯退化問题,黑龙江省农業科学院馬鈴薯研究所(下簡称馬铃薯所)与东北各地的农業科学研究机关共同进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及联合試验,已初步获得了一些结果。为进一步检查实际效果,馬鈴薯所又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继续进行調查研究,在黑龙江省的具体条件下,单株
-
李家慎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摘要:福建农学院几年来就魁岐马铃薯留种经验进行了试验总结。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 留种栽培主要经验 (一)合理的播种时期,延长种薯休眠期,缩短了种薯贮藏发芽过程。魁岐马铃薯有三个播种期。一期是“早番”,在白露秋分间播种,冬至收获产量高。另一期称为“半
-
赵庆宏
;
金惠生
;
范英
《中国农业科学》
1961
摘要:黑龙江省马铃薯研究所近几年来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探明了晚疫病的感染途径和获得一些比较有效的结果。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解决这一病害,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育种手段来解决,推广普及已有的抗病优良品种和进一步选育并应用高一级的抗病品种,达到基本控制晚疫病流行。如黑龙江省在马铃薯生
-
邹邦基
《土壤通报》
1961
摘要:白浆土是东北主要土类之一;分布在东部山区和丘陵地带以及黑龙江省东北部平原上;主要出产小麦、大豆及马铃薯.根据以往的试验资料、在该类土壤上一般认为N肥效果最高,P肥次之、K肥基本上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