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鹏 ;
李才荣 ;
阮荣辉 ;
石安宪 ;
刘钰婷 ;
岳银 ;
王联广 ;
付启春
《农药》
2024
摘要:[目的]为探究马铃薯和大球盖菇间作下,连续施用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后在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中的农药残留及膳食安全情况。[方法]在昭通市马铃薯主产区开展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马铃薯间作大球盖菇的田间农药残留试验。建立QuEChERS前处理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中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的农药残留,并与我国现行农药残留最大限量值作对照。[结果]在0.01~1.00 mg/kg范围内,氟吡菌胺、霜霉威、氟噻唑吡乙酮在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中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在0.05~0.20 mg/kg添加水平下,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100%、在大球盖菇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10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试验中马铃薯样品的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残留量均远低于我国当前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大球盖菇样品中氟吡菌胺、霜霉威和氟噻唑吡乙酮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结论]在马铃薯间作大球盖菇田间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和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按照最高推荐剂量,重复施用2~3次,并执行PHI 7 d的情况下,马铃薯和大球盖菇上的膳食风险较低。
关键词:
QuEChERS,
氟吡菌胺,
霜霉威,
氟噻唑吡乙酮,
马铃薯,
大球盖菇,
农药残留
-
韩文贺 ;
陈强 ;
韩文浩 ;
孔金花 ;
邱士文 ;
王迎周 ;
胡继东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4
摘要:[目的]通过试验明确药剂益唯哚(660g/L氟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单剂,以及与海藻生物刺激素类有机水溶肥料丹彤配合使用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评价施药对作物的安全性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益唯哚与丹彤为试验药剂,采取不同施用次数、不同施用组合设计处理并随机区组排列,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产量影响和安全性.[结果]于马铃薯晚疫病零星发生期用益唯哚1200ml/hm2兑水喷施1次平均防效达61.39%,折合亩产达1917.63kg;间隔10天连续喷施益唯哚1200ml/hm2 2次平均防效达71.11%,折合亩产达2008.77kg;用益唯哚1200ml/hm2+丹彤1200ml/hm2兑水喷施1次平均防效达64.12%,折合亩产达2054.36kg;间隔10天连续喷施益唯哚1200ml/hm2+丹彤1200ml/hm2 2次,平均防效达76.55%,折合亩产达2654.66kg.[结论]间隔10天连续喷施2次益唯哚1200ml/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混用丹彤1200ml/hm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治效果,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也有一定提高.两种药剂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安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氟嘧菌酯·百菌清,
丹彤,
试验
-
李正磊 ;
刘晶 ;
沈航 ;
杨永宙
《长江蔬菜》
2024
摘要:马铃薯是粮菜兼用型作物,利用拱棚双膜技术栽培马铃薯可提前收获、提前上市.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安排棚室、适时早播、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技术规范,提高单位面积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安康,
马铃薯,
拱棚双膜,
技术规范
-
吉泽 ;
肖关丽 ;
陈斌 ;
李俊逸 ;
姚遥 ;
祝春月 ;
杨金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摘要:为解析马铃薯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技术,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的内生细菌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分别获得1548和2006条分类序列,其中正常浇水下特有OTU有287个,干旱处理下特有OTU有769个.在干旱胁迫下,内共生菌candidatus Portiera和杀雄菌属Arsenophonus的丰度较正常浇水下减低了95.9%和68.1%,拟杆菌门Muribaculaceae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毛螺菌属(Lachno?spir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根瘤菌属(Rhizobi?um)、螺杆菌属(Helic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在干旱处理较正常浇水下分别提高了203.8%、152.4%、81.8%、89.7%、285.6%、1428.0%、112.0%和148.4%;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在干旱胁迫下显著高于正常浇水处理,ACE指数和Chao1指数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下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能影响马铃薯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干旱胁迫下富集了内生优势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同时伯克霍尔德氏科细菌相对丰度增加,可能是马铃薯应对干旱胁迫作出的积极响应.
关键词:
马铃薯,
内生细菌,
干旱胁迫,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
李佩文 ;
田斌 ;
孙伟 ;
张华 ;
刘小龙 ;
李辉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
摘要: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种植规模大、范围广.马铃薯种植存在过程繁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研究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十分重要.目前有多种排种技术应用于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勺链式排种器结构简单,传动稳定;气吸式排种器能实现精密排种;针刺式排种器对种薯的适应性较好.针对机械化排种过程中的漏播问题,漏播检测与自动补偿技术对于提高马铃薯播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马铃薯精量排种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不同排种器之间的区别,阐述现阶段马铃薯精量排种存在漏播、消耗功率大、对种薯的损伤较大等问题,为马铃薯精量排种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排种技术,
漏播检测,
自动补偿
-
张建彤 ;
马建涛 ;
柴雨葳 ;
吴炳权 ;
王彦萍 ;
韩凡香 ;
程宏波 ;
常磊 ;
柴守玺
《生态学杂志》
2024
摘要:为明确西北半干旱区覆盖栽培对旱地马铃薯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年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田间试验,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单行(S30)、秸秆带状覆盖双行(S50)、地膜覆盖(PM)和露地平作(CK)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30和S50分别降低了马铃薯各时期的土壤温度0.8~3.2℃和0.2~1.7℃,而PM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度1.9~3.5℃,降幅和增幅分别以苗期和块茎膨大期最大;各土层间,S30和S50分别较CK降温1.4~2.8℃和0.2~1.4℃,降幅均以10 cm土层最大,而PM较CK增温2.3~3.3℃,增幅以15 cm土层最大;此外,秸秆带状覆盖在低温时段能抑制土壤热量的散失,高温时段阻碍地表对热量的吸收,而地膜覆盖增强了地表对热量的吸收,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的温度梯度平均降低了12.2~13.9℃·m-1,降幅S30大于S50,而地膜覆盖的温度梯度提高了1.9~14.4℃·m-1;覆盖显著较CK增加了马铃薯产量,产量增幅表现为PM(16.1%)>S50(14.1%)>S30(8.4%)。在陇中半干旱区,秸秆带状覆盖能明显调节优化马铃薯田土壤温度,促进块茎的膨大及产量形成,是适宜于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旱地马铃薯,
产量
-
王兵督
《南方农机》
2024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施肥机械定位不准引发的马铃薯产量下降问题,笔者在把握微型种薯种植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可实现双侧位深施肥的马铃薯种植机,明确了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对施肥装置设计方案展开重点分析,合理设计施肥器结构和各项参数设置,以便保证装置能顺利完成充肥、分肥和排肥作业.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该微型马铃薯种薯种植机开展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施肥装置的肥料输送能力较强,在田间作业时可以使种植机维持稳定的开沟深度,且施肥量、种肥间距等指标均符合要求,所提出的设备设计方案能解决马铃薯微型种薯种植难题,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马铃薯种植机,
微型种薯,
双侧位深施肥装置
-
涂振 ;
钟子旸 ;
陈汝豪 ;
杨曼华 ;
詹晓慧 ;
陈家茹 ;
马恢 ;
聂碧华
《植物保护学报》
2024
摘要:为探究利用CRISPR/Cas13a系统获得抗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的可行性,通过设计靶向PVX中TGBp1基因的小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RNA),构建CRISPR/Cas13a基因编辑载体,以马铃薯栽培种Désirée为受体材料进行稳定遗传转化,并通过机械摩擦接种法鉴定转基因植株对PVX的抗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靶向PVX的PVX-Cas13a载体,并获得了表达Cas13a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其中3个高表达Cas13a的株系进行PVX抗性鉴定,发现在接种PVX 10~20 d后,转基因植株系统叶上无明显发病症状,且PVX积累量均显著低于未接种PVX对照。表明靶向PVX的CRISPR/Cas13a系统能够有效抑制该病毒的积累,这为马铃薯抗PVX育种提供了一条有效策略。
关键词:
马铃薯,
基因编辑,
CRISPR/Cas13a,
马铃薯X病毒,
抗性鉴定
-
李元丽
《吉林蔬菜》
2024
摘要: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加强乡村农牧科技服务力量建设,健全地方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依托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种植,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努力提升马铃薯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突出地域特点,打造马铃薯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探索"短视频+订单农牧业"、农产品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采取"龙头企业+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加强马铃薯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着力壮大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型融合业态.
关键词:
标准化规模,
专业合作社,
农村电商,
农牧科技,
马铃薯产业,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新业态
-
赵静
《吉林蔬菜》
2024
摘要:为探究高海拔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管理效果,本次实验将选择白色地膜、黑色地膜、无覆盖地膜分别对马铃薯进行栽培管理,以观察植株生长效果,探究高海拔地区马铃薯栽培适宜地膜种类.通过实验数据研究分析,在高海拔地区田间杂草较多情况下采用黑色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其产量、商品薯性能均优于白色地膜及无地膜覆盖两种栽培模式,适宜在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种植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
马铃薯栽培,
地膜,
覆盖效果,
数据分析